《“诺曼底号”遇难记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诺曼底号”遇难记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诺曼底号遇难记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双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常见的作用可以分为九个方面,如: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突出强调。3、表示否定。4、表示特定称谓。5、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名人名言、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等。6、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7、表示讽刺。8、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9、 用于话语之中。
结合课文的题目诺曼底号遇难记我们也能够看出来这是表示特定的称谓.指特定的邮船.
2、我是什么说说“我”是什么,我“说”变成什么?
说说我是什么,我说变成什么?
答:我是水。我会变成汽、云、雨、冰雹、雪。
3、“铜镜”“珠宝”中的镜,珠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
铜镜珠宝中的镜,珠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
答:古时候的镜子是使用金属铜制作的,所以镜这个词的偏旁采用的就是钅。表示这个词是和金属有关系的。珠宝一直以来指的就是玉石制品,而我们也知道很多带有王偏旁的字都是和玉石有关系的。
4、“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画出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画出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我画杨桃时,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我画出的杨桃就是我看到的杨桃的样子,是五个角的。
5、说说课文中“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
说说课文中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
答:课文中的我指的是水,我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
6、“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
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
答:我是水,我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
雨滴下落的过程,作者使用了动词落来描写;冰雹下落的过程,作者使用了动词打来描写;雪下落的过程,作者使用了动词飘来描写。落打飘分别抓住了雨、冰雹、雪下落速度不同的特点,用词准确、严谨;描述形象、生动。
7、《花钟》课文通过哪些描写了九种花开放?作用是什么?
《花钟》课文通过哪些描写了九种花开放?作用是什么?
作者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和多样的句式,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主要是为了展示花在开放的时候一些动态画面,这样也会具有画面感,我们看着也会更加的生动,用了多样的句式呢也会使得课文中的语言更加的生动且有趣。
8、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中的“推测”和“可能”的体会是什么?
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中的推测和可能的体会是什么?
推测和可能都是作者自己的推断,是不准确的,所以也是为了之后观察埋下伏笔。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9、“剃头大师”和“害人精”称呼他们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称呼他们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因为小沙不爱去理发店剃头,而且剃头的时候总会会弄痛他,所以不管是谁给他剃头在他嘴里都是害人精,但是我在给小沙剃头的时候没有给他弄痛,所以在小沙看来,我更加像是一个剃头大师。
10、“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首先下达命令,用救生艇施救;然后站在岗位上指挥救援;最后所有乘客和海员被救出,他自己却和诺曼底号一起沉入了大海。我从中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11、四年级下册天窗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打开天窗?
四年级下册天窗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打开天窗?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 diyuan1904 (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4下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作用是:强调了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是爱自己的祖国,深化主题。
13、从“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做法你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从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做法你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这诺曼底号遇难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就能感受到他遇到危险首先想到的时候别人,他拥有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4、四年级语文下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生字组词
诺曼底号在海上被撞遇难,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使船上六十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格。
四年级语文下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生字组词
脉 (山脉)(脉冲)
估 (估计)(估摸)
剖 (剖开)(解剖)
混 (混乱)(混合)
汹 (汹涌)(气势汹汹)
维 (维持)(维护)
械 (机械)(械斗)
卑 (可卑)(谦卑)
岗 (岗位)(山岗)
宰 (主宰)(宰相)
措 (惊慌失措)(措施)
遣 (调遣)(遣返)
梭 (穿梭)(梭子)
15、四年级下语文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语文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
主要内容:
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诺曼底号油船在海上夜航时与玛丽号轮船相撞,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使所有乘客和船员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脉络梳理:
全文共4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诺曼底号轮船在夜雾弥漫的海上航行。
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主要写诺曼底号和玛丽号轮船相撞,诺曼底号轮船被撞了一个大窟窿。
第三部分(第1042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镇静自若地指挥人们逃生,而自己却和诺曼底号一起沉入了大海。
第四部分(第4345自然段):赞扬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救人的英雄壮举。
16、四下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之课文重难点探究
四下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之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诺曼底号遇难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海面上雾很大,能见度低。
2.文章第2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诺曼底号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为后来诺曼底号的遇难作铺垫,给以读者强烈的冲击力。
3.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忘记了。哈尔威船长是真的把自己忘记了吗?
不是,哈尔威船长认真负责,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想到的只有乘客和其他船员的生命安全,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因为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忠于职守,舍已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已,最后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他是一位沉着镇静的船长。在轮船遇险的时候,他组织大家井然有序地进行救援,有序撤离,表现得异常沉稳,临危不乱。(2)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面对人们争抢救生艇逃生,哈尔威船长迅速稳住局面,肩负起挽救更多人生命的责任。(3)他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乘客得救了,他却仍在轮船上。
17、四下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本篇课文有详有略、详略分明,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文讲述的故事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很受学生的喜欢。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按照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叙述的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教学难点:四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语言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并学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前我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定标导向
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学的指南,它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教材重点,自主寻找答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但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为实施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上课开始,我是这样安排的:
1.质疑课题。(出示课题)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关于海难的文章。(齐读课题)你能从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定标导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稍加整理,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出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能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独立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须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是教师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反复多读几遍,努力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边读边思考,在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读完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1)把自己学到的生字新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2)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4.整体感知:说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5.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导学释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自学存疑,是思维活动深化的体现,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导学阶段就是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按照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归类,抓住关键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再学习,再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课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诺曼底号被撞后,船上的场面怎样?
(2)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
(3)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强调开枪打死哪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
(4)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逃出来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在交流中,适时组织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检测目标,拓展延伸
1.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你钦佩。
2.假如你是被救人中的一员,你在哈尔威船长的悼念会上,你会怎么说?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可以写哈尔威船长让自己敬佩之处,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说当时的感受。
四、说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18、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何加双引号
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何加双引号
答: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双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常见的作用可以分为九个方面,如: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突出强调。3、表示否定。4、表示特定称谓。5、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名人名言、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等。6、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7、表示讽刺。8、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9、 用于话语之中。
结合课文的题目诺曼底号遇难记我们也能够看出来这是表示特定的称谓.指特定的邮船.
19、四年级下册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生字注音必考练习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ln f sī bēi zǎi cu suō zh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剖pōu 解剖 剖析 窟kū 窟窿 石窟
窿lng 窟窿 穹窿 混hn 混乱 混合
维wi 维持 维护 岗gǎng 岗位 上岗
遣qiǎn 遣送 调遣 脉mi 山脉 脉搏
估gū 估计 估算 汹xiōng 汹涌 气势汹汹
械xi 机械 军械
三、比一比,再组词
伦 伦敦 无与伦比 腹 腹部 心腹
轮 轮船 轮流 复 复习 重复
嘶 嘶哑 嘶鸣 卑 卑微 自卑
撕 撕扯 撕咬 牌 名牌 品牌
宰 主宰 屠宰 措 措施 手足无措
牢 牢固 牢靠 错 犯错 错误
梭 穿梭 日月如梭 秩 秩序 秩位
凌 凌晨 凌乱 铁 钢铁 铁片
四、咬文嚼字(填序号)
1.①B ②A 2.①B ②C
20、“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吗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吗
他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
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有遇到过着这样的事情,就像是很多人说兔子是不能够喝水的,这是不对的,不管是什么动物都是需要喝水的,就像我们人不喝水一样,肯定会难受的。
21、小嘎子摔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小嘎子摔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他的力气没有小胖墩儿的力气大。虽然他很有计策,避开了一叉一搂,但两人之间还是进行了正面交锋,这样他的优势就大大降低了。二是他没有沉住气,即没有掌握好节奏。他再坚持一下小胖墩儿也许就泄了气,没了劲儿,这样他还有胜利的可能。
22、加点部分的“请勿自误”是什么意思?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答: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勿:不要,与毋的意思相同。误:伤害。也有不要自己耽误自己的意思。
23、读完课文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读完课文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他自己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
24、“我”盼着什么?这里这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盼着什么?这里这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也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绝不许她再耽搁。
答: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作者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了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这种心情。
25、四年级下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优缺点
四年级下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优缺点
前段时间认真钻研了一番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课已讲完,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如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点,一是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二是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第二个目标自觉落实得还可以,主要体现在如下环节:
1、更改课题。上课伊始在板书课题时我没有按课文原题写,而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的灵魂这个题目,这时学生自然要提出疑问,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个题目是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产生的自己的见解,相信你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你们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题目写在书上。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对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落实。因为这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此时更改课题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现成答案,还包括不依赖课本,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向课本,向权威挑战。
2、讨论船长命令大副开枪这一命令。通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反馈来看,对于这道命令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并不理解,所以我先问:对于这道命令,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围绕到底该不该开枪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种:A、认为船长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不会真开枪。对于这种观点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让他们接着听其他同学的观点。B、认为女士优先,男人不该抢在女人前面,所以该开枪。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最多,这时我会提醒一句:仅仅是因为男人们违背了道义就该开枪吗?这时马上出现了第三种观点:C、当时船上很乱,如果不开枪可能会死更多的人。这样经过相互交流、启发,持前两种观点的同学自然会逐渐认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进而明白阅读要产生正确的见解,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3、对于船长的以身殉职学生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这又成为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一个好时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是没有时间或机会逃生,有的认为船长舍不得船,还有的认为船长是出于责任感选择了以身殉职等等。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这些想法后我尽量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合理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至于本课的情感目标,感觉落实得不到位,虽然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但是并没几个学生为之感动,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强烈。我想这还是因为老师引导得不到位,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但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呢?我也同诺曼底号一起遇难了。我想今天我之所以会遇难,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够用心,没有很好地去落实新课改。以后,我会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宝贵的试验田,大胆地尝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对话。
26、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生字组词与笔画
伦理 语无伦次
腹 13画 腹部 空腹
剖 10画 解剖 剖析
窟 13画 窟窿 石窟
窿 16画 窟窿 穹窿
混 11画 混乱 混合
嘶 15画 嘶哑 嘶鸣
维 11画 维持 维修
秩 10画 秩序 秩次
卑 8画 卑微 谦卑
岗 7画 岗位 上岗
宰 10画 宰相 屠宰
措 11画 措施 措手不及
遣 13画 派遣 消遣
践 12画 实践 践行
27、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美好的礼物吗?
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美好的礼物吗?
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美好的礼物?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哪些是美好的礼物?
答:文中美好的礼物指长颈鹿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因为花籽也是快乐的种子,长颈鹿把快乐传递给鼹鼠,鼹鼠无意间把快乐传递给了大家,所以说是美好的礼物。能够给他人带去快乐,能够温暖人心的礼物就是美好的礼物,如:为环卫工人送水,参加植树养树活动,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寒冬收到热心人捐送的棉衣,为劳累的妈妈端来一盆热热的洗脚水
28、“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作用: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