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教案端午龙舟乐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中班美术教案端午龙舟乐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龙舟的外形特征。
2、运用一正一反反复折叠及粘贴的方法装饰龙舟舟身。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愿意动手创作,体验欣赏创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欣赏龙舟的相关经验。具备一正一反反复折叠的基本技能。
课件:龙舟实拍图、龙舟底图、扇形鱼鳞折法示意图。
材料准备:彩色纸张、胶水、水彩笔、油画棒、龙舟底图(教师可参考龙舟图画一只大龙舟,幼儿一起合作完成装饰;也可A4纸打印与幼儿数量相同的龙舟底图,幼儿个人完成装饰。)
活动过程
儿歌导入,请幼儿说一说龙舟的特征。
1.儿歌: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吃棕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端午。
2.讨论:龙舟是什么样子的?(播放龙舟图)
出示龙舟舟身底图及操作材料,与幼儿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
——我们可以怎么装饰龙舟长长的舟身呢?
——怎样才能让龙舟底图的整体画面更丰富呢?
小结:可以使用彩色纸张折成扇形鱼鳞粘贴在舟身上来装饰舟身,再用彩笔为龙舟底图涂色、添画,使整体画而更加丰富、美观。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播放扇形鱼鳞折法示意图,引导幼儿折叠时要正反等宽,反复折叠,使折痕均活动匀,尝试使用两种颜色的彩纸重叠后进行折叠,并将折叠好的扇形鱼依次粘點在龙舟舟身上。
2.引导幼儿关注整体构图,注意龙舟与添画的人物、景物的比例以及龙舟的色彩搭配,使整体画面生动有趣。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美工区开展“端午粽子香”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制作和装饰棕子,体验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教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师生讲解演示、幼儿自我创作到最后作品的成功展示,时时体现出对幼儿进行的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达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化习俗活动的意义,还获得了多种经验的积累,如学会有序的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用画剪结合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经验等等。
2、中班美术划龙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
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
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
数学区:投放画好的船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明天我们就要过节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幼儿回答)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吧!明天是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大家就要吃咸蛋吃粽子还可以去观看划龙舟的比赛,老师小的时候就会去观看这样的比赛哦。你们看过划龙舟吗?
(幼儿回答)
老师: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一些图片,看看是怎么样划龙船。
(播放图片)
老师:好的,看完了图片现在我们回到这节课的主题吧,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是跟船有关系哦,老师在各个区角都准备了一些材料。
在阅读区放了一些图片,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们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你们乘过哪些船?
手工区的小朋友可以给小船涂上颜色或者来制作小船,制作好了小船老师帮你们写好名字在我们的墙上进行展示,所以请小朋友们要认真的做,好吗?
数学区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点卡来买卖小船,或者给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数清楚数量哦!
(常规提醒)
老师:好的,那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自觉的使用进区卡,不要争抢,在自己的区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不要闹哄哄的。
(幼儿自选区角,老师适时指导。)
二、活动结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个别效果比较好的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提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让幼儿学习好的榜样。
课后将幼儿作品展示在墙面上供幼儿和家长继续欣赏。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教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师生讲解演示、幼儿自我创作到最后作品的成功展示,时时体现出对幼儿进行的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达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化习俗活动的意义,还获得了多种经验的积累,如学会有序的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用画剪结合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经验等等。
3、中班美术赛龙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民间活动有兴趣,知道龙舟赛活动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
2、乐意尝试剪贴添画的方式表现龙舟的细节特征。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龙头的图像、浅蓝色纸、剪刀、固体胶、PPT、视频、放碎纸的小篮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
(意图:观察龙舟的特征,知道赛龙舟活动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1、PPT:看看大人们在做什么?他们划的船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哪里是船头?
2、小结:大人们划的船样子像龙,抬着头很神气的龙头,细细长长的身体,上面有鳞片装扮,龙的尾巴向上翘。
二、师生演示(意图:重点学习剪贴“龙头”图像的方法。)
1、我们也来玩玩赛龙舟的游戏。
2、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做龙舟。
三、幼儿创作
(意图:有序的使用工具材料表现龙舟的特征。)
1、龙舟我们自己做。
先用小剪刀(剪下图片上的龙头),用固体胶固定龙头的位置,用记号笔从龙头下方接住龙舟船身,让尾巴向上翘,最后添上鳞片。
2、幼儿创作。
(1)提醒幼儿按步骤剪纸、添画,完成龙舟。
(2)邀请谁坐在你的龙舟上和你一起划龙舟。
四、分享交流
(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喜爱民间活动的兴趣。)(播放音乐“龙舟夺锦”渲染气氛)
1、用倒数计时,表示赛龙舟游戏开始。
2、幼儿布置作品在场景中,最快的幼儿就是龙舟赛第一名的胜利者,以此类推2、3名……
3、找一找人数最多的龙舟、数一数龙舟上划船的人数。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教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师生讲解演示、幼儿自我创作到最后作品的成功展示,时时体现出对幼儿进行的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达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化习俗活动的意义,还获得了多种经验的积累,如学会有序的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用画剪结合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经验等等。
4、中班美术美丽的龙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画、撕、剪、贴等多种方式和同伴共同装饰美丽的龙舟。
2、乐意和同伴共同协商,分工装饰龙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幼儿有参观赛龙舟活动的相关经验。赛龙舟的照片、未装饰的龙舟、彩纸、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观察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照片,回忆龙舟的外形特征,激发装饰龙舟的兴趣。
★指导语:你看到的龙舟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
2、观察龙舟,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激发合作装饰的兴趣。
★指导语:①龙舟上缺少什么?怎样才能把龙舟装饰得漂亮呢?②你准备装饰龙舟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
3、分组协商、分工装饰龙舟。(观察幼儿合作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
4、举办“美丽的龙舟展”,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5、中班美术活动百老汇爵士乐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欣赏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百老汇爵士乐》,领略抽象画的特点。
2.根据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并乐意表达自己的见解。
3.体验画面得美感及欣赏活动带来的乐趣。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
欣赏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百老汇爵士乐》,领略抽象画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幼儿操作材料(白纸、黑色条状即时贴、蜡笔)
教学过程:
一、出示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让幼儿了解格子画的特点。
1.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有趣的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PPT1,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些线条和方块可能是什么?
幼:迷宫、水管、马路......
二、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匹配游戏,引导幼儿体验画面的意义
1.“小朋友说的很好。这幅画呀,是画家画的对一个城市的印象。那到底是哪个城市,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里面是两座不同的城市,哪座城市表现了这张画?第一张:小河上有什么?你们去过这个城市吗?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城市?第二张。(播放PPT2-3,一段是中国民乐配江南风景图片,一段是爵士乐配纽约的图片。)
2.提问:你认为是哪一座城市,为什么?(很大,繁华)
3.教师播放PPT4。(两座城市并列的图片)
4.小结:“这幅画是画家画的对一个城市的感觉,这个城市叫纽约,就是我们刚才选的看到的第二个城市,纽约是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有整齐的街道、高高的大楼,晚上还有闪烁变幻的霓虹灯。”
三、再次结合音乐欣赏图画,感知画面的美感
1.(播放PPT5)这幅图画,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老汇爵士乐》。百老汇是纽约著名的一条街道,街道两旁都是歌剧院(表演),爵士乐(音乐的表现形式),现在我们听着音乐再来看看这幅图画。 你觉得这些大大小小的格子可能是什么?(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提问:这些格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大格子可能是什么?小格子又可能是什么?
3.提问:这幅画里面,哪种颜色最多?黄色使你想到什么?给你什么感觉?
4.提问:除了黄色还有哪些色彩?这些色彩搭配在一起,你觉得漂亮吗?你喜欢这幅画吗?
5.小结:这幅画由无数的金黄色的小格子和一些红色、蓝色的格子组成,这些格子就像纽约的街道、楼房、车辆、也像跳跃的小音符。在画家的眼里,纽约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活力、充满音乐、让人快乐的城市。
四、认识画家及其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那么,是谁画了这幅画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画家。播放PPT6,简单介绍画家(荷兰 蒙德里安)。他还有其他一些作品。(播放PPT7-9)
2.提问:你喜欢这种特别的绘画方法吗?有很多设计师也很喜欢蒙得里安的风格,还把他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播放PPT10-15)
3.你们想不想也来做回设计师,试试这种有趣的新方法呢? 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格子、黑色的线条、留白,没有图上颜色的就是留白、色块)
五、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
接下来,我们也用这特别的绘画方法来创作一幅画!(出示一张白纸)老师在纸上已经贴好了一些纸条,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贴出不同大小的格子画,然后随意的将这些格子填上颜色,白纸放在小篓子里。等音乐结束时,你们可以带着作品,到老师身边介绍你的作品。
教学反思:
这一活动美术欣赏活动设计选材于荷兰着名的新造型主义作画的创始人蒙德里安的作品,他的作品用抽象的线条来概括各种事物,简洁而大气,适合幼儿欣赏与理解。在设计本活动时,我重点引导幼儿感知蒙德里安画作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关注、启发幼儿感受蒙德里安画作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同时能用自己的思想来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创作作品时,幼儿的表现水平不同,但是孩子对欣赏作品是感兴趣的,也乐意参与到创作活动之中去。
6、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端午节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5、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民俗民风。
2. 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 包粽子、看图片 采艾草 制作 玩划 学读《过端午》 ( 延伸)
------- ─→ ------------- ─→? ─→? ─→? 画画
故事儿歌 生 活 龙舟 龙舟 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7、中班主题活动教案:《端午节》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民俗民风。
2. 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 包粽子、看图片 采艾草 制作 玩划 学读《过端午》 ( 延伸)
------- ─→ ------------- ─→? ─→? ─→? 画画
故事儿歌 生 活 龙舟 龙舟 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8、中班主题端午教案反思
一、说教材
教材来源: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塞龙舟、吃粽子等,其中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习俗。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泥表现不同形状的粽子。
2、体验中国民族节日的快乐。
重点:用彩泥表现不同形状的粽子。
难点:用彩带捆绑粽子。
三、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法: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食物,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谈话法:提供充足时间,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4、游戏法: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法:
多渠道参与法:贯彻《纲要》精神,实施家园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并让家长向幼儿介绍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初步知识,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支持者。利用游戏组织幼儿玩塞龙舟的游戏,从而进一步让幼儿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什么节日要吃粽子?
你们吃过什么粽子?
粽子是哪里来的?”
2、幼儿学“包”粽子:
——今天,我们用彩泥来做粽子好吗?怎么做呢?
●幼儿观察讨论做粽子的步骤。
●幼儿用彩泥自由的搓、捏、压、团,做出不同形状的粽子。
●尝试用彩带捆绑粽子。
——“你们可以请老师帮忙。”
3、分享,欣赏作品
你做的粽子是什么馅?
什么味道的?
六、教学反思
活动在幼儿的谈话中拉开序幕,幼儿兴致勃勃地讨论自己见过的粽子,到请幼儿动手做粽子时,幼儿都欲欲而试,用彩泥做出自己喜欢的粽子(虽然有的宝宝做出的粽子不像什么粽子),活动室里洋溢着一片欢笑!幼儿不在乎最后的结果,而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与成人评价标准的区别!
但是由于怎么做粽子的步骤没有讲清楚,以至于有的幼儿不会做粽子,还有就是给粽子绑彩带对幼儿来讲比较难。
9、中班社会端午节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民俗民风。
2. 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 包粽子、看图片 采艾草 制作 玩划 学读《过端午》 ( 延伸)
------- ─→ ------------- ─→? ─→? ─→? 画画
故事儿歌 生 活 龙舟 龙舟 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10、中班主题端午节教案反思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端午节》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端午节》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案《端午节》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端午节
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长命缕
目标:
1、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做龙舟
目标:
1、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包粽子
目标:
1、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幼儿反映:
包粽子的活动提早已经通知孩子和家长了,孩子们可开心了,总是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动那天,孩子们似乎来的很早,还一个劲地嘱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等一会不要迟到。活动之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11、中班主题快乐端午节教案反思
【导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 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 长命缕
目标:
1、 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
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 做龙舟
目标:
1、 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 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 包粽子
目标:
1、 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 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幼儿反映:
包粽子的活动提早已经通知孩子和家长了,孩子们可开心了,总是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动那天,孩子们似乎来的很早,还一个劲地嘱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等一会不要迟到。活动之
前的准备,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者调好料的糯米、粽子壳、线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要开始动手了。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可积极了,一个劲地要求大人帮忙指导。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大人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与言表。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六、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12、中班社会快乐端午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及熏艾叶等风俗。
2. 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端午节风俗问题的互动里。
3. 通过手工制作感受端午节的气氛,萌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
4.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 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1. 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2. 通过PPT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及熏艾叶的风俗。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端午节风俗问题的互动里。
活动准备:
1. 有关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来历,赛龙舟、艾草、粽子、挂香包图片,艾条等;2.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图片;3. 手工材料纸杯子,五色彩线,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 引入部分看图猜节日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 师:这是什么节日?谁来告诉老师一下这个节日里我们都要做什么?
3. 师:知道了前面那些图片是描述春节的。那我们现在再看一下这几张图片,图中有什么?是什么节日?
二 . 基本部分1.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端午节。端午节是哪一天有没有人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有谁知道端午节的故事?
2.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端午节的来历》来进一步了解下端午节。
3. 师:看了短片以后谁来告诉老师一下端午节是哪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4. 师:端午节吃粽子,你们吃过吗?谁来说一说?
5. 师: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划龙舟。那在我们这个地方是很少见的。
6.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视频来看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
7. 师:(让配班老师悄悄点燃艾叶)大家闻到什么味道没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来是艾草呀!谁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会有很多蚊虫,点燃的艾草有这样一股特殊的味道 ,它可以赶走虫子。刚才我们只闻到了它的味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样子。(图片)8. 师:今天呀,我们小朋友一起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事情,谁来给老师说一下我们当地是怎么过端午的都有什么风俗习惯?(插柳条,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9. 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了吗?它是为了纪念谁的节日?
三、手工制作1. 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手工,制作一个漂亮的荷包送给我们的爷爷奶奶祝我们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
2. 师:好,荷包做好了,我们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说了这么多小朋友们再来说一下端午节师几月几日,是纪念谁的节日?
四、听老师讲故事师:讲了好,最后大家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13、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毛毛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通过撕圆、把圆连续黏贴、添画、制作毛毛虫。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尝试撕圆、把圆连续黏贴的方法来表现毛毛虫。
活动难点:
在黏贴的过程中表现毛毛虫的多种动态。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阅读过绘本版《好饿的毛毛虫》、观看了vcd版《好饿的毛毛虫》
物质准备:教师教具:撕贴好的绘本毛毛虫六条。幼儿操作材料:课前幼儿们人人参与,用墨绿、翠绿、草绿、浅绿、淡绿、中绿、深绿、青绿、橄榄绿等颜色混刷好色纸人手一张。美工区中幼儿通过撕、画、剪好的食物:每组一套:一苹果、两个梨、三个李子、四颗草莓、五个橘子、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蛋卷冰淇淋,一条酸黄瓜,一片瑞士奶酪,一片沙拉米,一个棒棒糖,一块樱桃派,一根香肠,一块小蛋糕和一片西瓜。
活动过程:
一、封面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封面:我们一起看了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观看了vcd版《好饿的毛毛虫》,毛毛虫是什么样的?
幼儿讲述,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式小结:毛毛虫头是圆圆的,头顶上有一对触角,脸上有一双眼睛和一张嘴巴。身体是圆滚滚的,有许多个圆或椭圆连续不断黏贴而成,背上有许多刺,身体的下面还有好多小脚……。
(评析:迎着孩子们对毛毛虫的兴趣,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观看动画片《好饿的毛毛虫》,在这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讲述探究,幼儿对毛毛虫的形态特征有了较深的印象,所以幼儿能够这么细致的对毛毛虫的外形加以描述。)
二、观察毛毛虫的多种形态、讲解示范、幼儿动手操作撕贴毛毛虫。
(一)观察毛毛虫的多种形态
1、毛毛虫的身上有哪些颜色?
毛毛虫的头是红颜色的,身体上是带有墨绿、翠绿、草绿、浅绿、淡绿、中绿、深绿、青绿、橄榄绿的小圆组成。
红色和绿色系的小圆组合在一起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觉?
幼儿讲述,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式的小结:红色和绿色组合在一起的,是一种鲜明的对比,红色和绿色它们是一对对比色,用在这里,让我们小朋友一看就区分开头和身体。
评析:在活动中很自然地渗透了红与绿是一组对比色这一知识点。
2、好饿的毛毛虫吃了哪些东西,有什么变化?
星期一,它啃穿了一苹果。
星期二,它啃穿了两个梨。
星期三,它啃穿了三个李子。
星期四,它啃穿了四颗草莓。
星期五,它啃穿了五个橘子。
星期六它啃穿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蛋卷冰淇淋,一条酸黄瓜,一片瑞士奶酪,一片沙拉米,一个棒棒糖,一块樱桃派,一根香肠,一块小蛋糕和一片西瓜。毛毛虫每天吃完东西都会长大,渐渐地毛毛虫由小变大,越来越长,越来越粗。
3、PPT出示出示六天中毛毛虫的不同形态。提问:毛毛虫,吃了东西,还不忘每天锻炼身体,做了哪些运动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姿态的毛毛虫的不同之处。(重点观察毛毛虫头部的表情及身体的动作)
(评析:在提供毛毛虫的范例时我注意提供不同姿态的毛毛虫,有向上的、有往下的、有抬头的、有低头的……这样的作品就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力强者可选择多个侧面表现,能力弱的幼儿选其一种进行撕贴。运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美工创造的各种技能。)
幼儿讲述时,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式的小结:
毛毛虫有时做伸展运动把身体伸得直直的,像一条线。
有时毛毛虫在做体侧运动,调皮得把身体扭来扭去,像座拱桥。
有时在做头部运动,上下左右扭动头部。
4、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幼儿模仿毛毛虫的伸展、体侧、头部等运动。
(评析: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模仿毛毛虫的运动,让孩子在玩中感知毛毛虫的特征,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毛毛虫各种身体动作中的印象,这看似简单的玩一玩,却在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玩得开心,看得仔细,加上老师的不断引导,很快就把毛毛虫的形态特征观察得仔仔细细。为后面幼儿自主黏贴时,表现不同姿态的毛毛虫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讲解示范制作毛毛虫的方法
1、毛毛虫可爱吗?今天我们也来制作毛毛虫,需要哪些材料呢?
幼儿讲述:色纸、双面胶等。
2、先做什么呢?
幼儿讲述:幼儿A撕圆、幼儿B剪圆、幼儿C画好了再剪圆
3、今天我们不借助工具,直接用手撕圆,怎么撕?
(1)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式的示范:
A用红色的纸撕圆,作为毛毛虫的头。
两只手分别做小孔雀(用食指和大拇指分别捏住色纸),一边撕,一边转动色纸。(2)请个别幼儿也来试一试。
B用绿色的彩色撕圆作为毛毛虫的身体。
(3)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撕法?
幼儿:折一折撕成半圆再展开就是一个圆。
(4)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撕9或10个圆,教师直接出示事先撕好的几个圆。
(5)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互动式的黏贴。
提醒幼儿注意黏贴时,注意要将圆片片一张一张连接起来,要紧紧地抱在一起,不能脱节。才能拼成毛毛虫。
黏贴好以后,与幼儿一起在圆片片上为毛毛虫添画眼睛、嘴巴、触角、脚、刺。
(评析:此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老师没有机械的示范毛毛虫的撕贴方法,没有乏味枯燥的技能训练,而是在孩子们的说说、动动中,逐步掌握圆形连接的方法。)
(三)幼儿自主撕贴制作毛毛虫
1、请小朋友自己制作毛毛虫,先用红色的纸撕圆做头,在用绿色的纸撕圆做身体,再贴上双面胶连接起来,做好以后再贴到纸上,添画眼睛、嘴巴、触角、脚、刺。
2、幼儿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选择毛毛虫一天中喜欢的食物喂给毛毛虫吃也可以自己创编毛毛虫可能会到哪里去,发生了什么事?
(1)可以黏贴一个苹果或两个梨、三个李子、4颗草莓、5个橘子、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蛋卷冰淇淋,一条酸黄瓜,一片瑞士奶酪,一片沙拉米,一个棒棒糖,一块樱桃派,一根香肠,一块小蛋糕和一片西瓜。
(2)幼儿自由发挥想象添画场景。
三、展示作品,进行讲评。
1、将幼儿的作品分组一一进行展示。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毛毛虫。
(1)它找到了什么好吃的?
(2)或它吃了东西后来到了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四、延伸活动制作绘本《可爱的毛毛虫》
在区域活动中,请幼儿分组进行绘本制作。
与幼儿一起把毛毛虫作品进行串联创编起来,变成自己的绘本故事《可爱的毛毛虫》,用回形针连在一起。
活动反思: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点
从幼儿近阶段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新《纲要》为指导,注重幼儿“喜欢毛毛虫的情感” 。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身上的颜色、形态,激发幼儿用灵巧的双手撕贴表现毛毛虫。并通过黏贴食物,添画场景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心中毛毛虫可爱、生动的形象特征”。又通过延伸活动制作自己的绘本故事《可爱的毛毛虫》,来激发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感受活动的无比快乐和惊喜。
二、生动形象,关注细节
在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的外形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毛毛虫的的头是红色的,身体是绿色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哪里是头哪里是身体。自然的渗透了对比色的知识。同时在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的多种形态时,通过形象生动的提问:毛毛虫,吃了东西,还不忘每天锻炼体,做了哪些运动呀?来激发幼儿观察、比较毛毛虫表现出的不同姿态、表情、动作,这样的提问也易于幼儿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幼儿模仿毛毛虫的伸展、体侧、头部等运动。满足了幼儿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对毛毛虫的不同形态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快乐的情感体验
整个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环节与环节之间体现了自然的递进性。幼儿是主动的观察者;激情的参与者;成功的体验者;快乐的收获者。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尊重了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让每一位幼儿都感受到了美工活动的乐趣。
14、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我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家的喜爱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幼儿能用纸折好房子,粘贴在纸上,并添画出花、草、树等其他物体。
3.通过折房子让幼儿知道房子的结构,有屋顶、墙面、门、窗。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用正方形的纸折房子。
活动难点:
折出房子两边的尖角,并能发挥想象添画景物。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彩纸每人一张、胶棒每人一支(26张),水彩笔、油画棒若干支,装笔小筐六个。
2.折好的房子一个,二幅完整的折、贴、添加景物的画,(一块黑板,一块布、六块磁铁,课前将范画贴好}
3.诚邀:亲爱的30班家长们,为了让您更多的了解万婴教育的理念,快乐教育,快乐人生;为了让您更全面的理解《指南》在幼儿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为了响应万婴教育机构园长观摩教学活动开放日;路园长将在4月17日(星期四)上午8:50分在多功能厅,为我们33班幼儿进行大班语言故事《小桃仁》的教学活动,欢迎您的光临,期待您与孩子同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用神秘的表情和语气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今天园长妈妈用纸折了一个礼物要送给我们30班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2.请小朋友看看这像什么?(老师出示折好的一间房子,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个房子就是园长妈妈的家,好看吗?那么你们想不想也折一个小房子,当作自己的家呢?
3.瞧,这是园长妈妈的家,漂亮吗?(出示范画给幼儿欣赏折、贴、画自己的家)。园长妈妈画了些什么呢?(幼儿边看边说)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家画出来呢?
4.现在我先来教小朋友折一个房子,变成自己的家好吗?等一会小朋友再把自己的家添画上美丽的风景好吗?
二、讲解示范:
1. 先用正方形纸折出小房子。(教师讲解示范,幼儿跟折)把正方形纸边对边对齐折;再横着对折后打开,折出中心线;把两边的纸向中心线折;用手指伸进去折出房子两边的尖角。2.我们把折好的小房子在反面用胶棒涂抹,贴在纸上,然后再请小朋友添画自己家小区的风景,比比谁的家最美丽。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先折好房子,再将折好的房子粘贴在纸上,然后添画各种风景和物体。
2、鼓励幼儿大胆涂色,使画面色彩鲜艳。
四、讲评:
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谁的家最漂亮,并请几名幼儿上前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久违了,美术教学活动!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不荒废技艺和专业。然而,在我20年后又重拾生疏已久的美术教学活动,让我有一种担忧和压力,又有一种期待和挑战。担忧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常规养成是否好,压力却是,我的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期待的是,又能和孩子们一道折折、画画,体验、享受、欣赏孩子们的教学成果了,说到挑战,却是对我教育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检验。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中完善自我的。
其实这节美术教学活动,是应30班朱老师的要求而上的,我是硬着头皮接受了朱老师的钦点。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是那么的配合,家长是那么的给力,老师是那么的认真,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下来,幼儿掌握了折房子的要领,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及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老师们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准备、组织、设计、示范、演示、讲解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认识。整个教学活动非常流畅,完成了教学目标。
15、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瓶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瓶子写生,能够简单表现遮挡关系。
2.在瓶子写生的基础上,用黑白线条对瓶子进行想象添画。
3.在瓶子写生过程中体验写生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对瓶子进行想象贴画。
活动难点:
在瓶子写生中表现遮挡关系。
活动准备:
PPT,油画棒,绘画纸,勾线笔,每组3—4个瓶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瓶子导入。
1.(教师随意出示一个瓶子)师:这是什么?
2.昨天瓶子宝宝给我寄来了很多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二、变形与遮挡关系。
1.教师出示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师:这些瓶子与我们看到的瓶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造型)
3.你看到的瓶子都是完整的吗?为什么有的完整有的不完整?(因为有一
些被遮挡住了,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遮挡关系)
三、教师讲解示范。
1.你觉得这些瓶子变身之后好看吗?你想不想也来给瓶子变身?
2.我这里也请来了一些瓶子宝宝,他们也想拍一些好看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拍拍看好不好?(教师随意摆放4个瓶子)
3.可是我今天没带照相机怎么办?
4.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画画方式来画瓶子,叫做写生画,写生画就是把我们看到的东西看到什么样子就画什么样子。
5.教师讲解示范:先把瓶子的轮廓画好,特别是被遮挡起来的瓶子,遮住的地方不用画,画好轮廓之后,再给瓶子添画,把瓶子变成好看的有动作的瓶子宝宝。
四、幼儿操作。
1.教师随意在每组放3—4个瓶子。
2.要求:
幼儿根据瓶子的摆放尝试写生,写生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被遮挡瓶子的表现,写生完瓶子的轮廓之后,幼儿给瓶子进行创意添画,把瓶子变成好看的瓶子宝宝。
五、欣赏,展示幼儿作品。
举办摄影比赛,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张瓶子宝宝的照片?为什么?
活动反思:
写生画在学前阶段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对于还只是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就更大了,这次是幼儿第一次接触写生画,因此在选材上我选择了教室里常见的饮料瓶,并在写生的基础上添画,使整个活动不枯燥,快乐的瓶子很快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基本掌握了写生画的操作要求与操作步骤,在遮挡关系的表现方面也是较好的,因此整个活动的效果也是较成功的。唯一的不足就是在活动的开始探索阶段,花的时间较多,选取的图片不够精炼,下次还有待加强。但总体来说整个活动还是相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