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与身体的联结《遇见未知的自己》阅读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老人用催眠的方法,让若菱忆起了自己出生时经历的痛苦。腹中的婴儿本来生长在一个温暖、舒适、安宁的环境中,突然一股外力从四周向她挤压过来。婴儿时的若菱吓得全身剧烈地颤抖。经过不知多长时间,若菱感觉自己全身被挤压着,有人在抓她的腿,想要拉她出去,可是她的的头很大,经过一个隧道的时候卡在那里,她听到更多人的说话声、尖叫声、咒骂声,以及安抚、忙乱的声音,吓得她不知所措。最后总算通过了隧道,若菱感觉自己到了一个无比光亮的空间,灯光非常刺眼,温度又低,周围没有暖和的水了,有的只是粗糙的东西在她肌肤上摩擦。她突然感觉窒息,正在慌乱的挣扎之中,有人用力在她屁股上拍打一下,若菱“哇”的一声哭出来,泪眼模糊中,看到周围尽是陌生的东西,那个每天供养我吃喝拉撒的环境呢?那个我生命的源头呢?没有了吗?失去了吗?她一直使劲儿地哭,惊吓地哭,恐惧地哭,没有指望地哭……老人感叹道:“我们出生之后,有多少人能够幸运地在一出生就由母亲一直怀抱着,饿了就吃奶,哭了有人抚慰?”“是呀,大部分现代的观点是说什么不要宠坏孩子,要定时喂奶,没到喂奶时间,即使宝宝饿了也不可以喂他。孩子哭的时候让他哭,免得宠坏了老要人抱!”
若菱同意现代教养宝宝的观念有些问题,尤其刚才身临其境般地经过了宝宝出生的过程,更觉得刚出生的孩子就是需要无限的爱和抚慰。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不久前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堂弟家刚刚出生的小宝宝。在婶婶抱小宝宝的时候,小宝宝突然哭了。妈妈猜测道:“孩子是不是饿了,要吃奶了?”孩子的妈说:“不久前喂过,现在不饿的,不要给她喂。”于是,婶婶抱着孩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试图哄小宝宝。可是,孩子依旧在哭。后来回到家,我们和妈妈谈论起了孩子妈对小宝宝的养育方式。话说,现在的宝妈都是看书籍上、网上、公众号里的育儿知识在养育小宝宝的,比如衣服穿几件就够了,不要多穿等。的确,作为家长的应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使其去适应现在这个大环境。但是,他们似乎了孩子那些心理层面的成长需要。要是这两者能和谐,还真是要动动脑筋啊!
所以若菱通过回溯童年的记忆,知道了原来在出生时身体是这样和真我分开的,而这种分开是必然的。于是,她接下去的功课就是重新和身体联结,瑜伽就是其中之一。“基本山,任何能让你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联结,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所以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而其中,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若菱选择了瑜伽,瑜伽老师告诉若菱:“瑜伽还有一个和其他运动很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呼吸法方法。像刚才,你就是用呼吸来和你的身体沟通。呼吸在瑜伽当中是自成一派,比我们做的各种姿势的体位还重要呢!”在瑜伽里有一种有关呼吸的说法,那就是人的一生当中,呼吸的次数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呼吸越慢越长的人,活得越久。哦~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点将信将疑。书中列举了狗、猴子和乌龟这三种动物。狗和猴子的呼吸快速,所以寿命就比人类短了很多。而乌龟,它好几分钟才呼吸一次,所以可以活很久,因为它可以保持住大量的能量。好像是这么回事,这么说来,生气和紧张时呼吸速度加快,不仅能消耗能量,还消耗生命呀!
瑜伽和呼吸可以建立起与自己身体的联结,还有饮食和健康。我们必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以下是老人的学生分享若菱的养生指南。
“怎么吃”包括了以下几点:
1. 食物的比例:所谓的黄金比例是40%的谷类,40%的水果、蔬菜,20%含有蛋白质的食物。
2. 吃饭的时间: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饭一定要吃得早、吃得少。两餐的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4小时,才不会耗你的老本而(能量)。所以在两顿正餐之间,应该吃一些点心,补充一下能量。
3. 食物的分量:轻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要超过你一只手掌能抓满的分量的五倍,七八分饱就应适可而止。
4. 烹饪方法:生食蔬菜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个季节都适合;生食肉类(包括鱼肉)在现代的社会中问题太多,少吃为妙。少油的烹饪法——水煮、蒸是最营养、最好的。
5. 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可以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
此外,食物、饮料不要太烫或太冷。我们的身体必须消耗极大的能量,才能将喝下的冰饮料温暖至正常体温(36.5℃),如此一来,整体的免疫力自然下降。所以如果常喝冰饮料,建议将饮料解冻半小时或该喝常温白开水。
第三个与身体联结的方法就是健走。锻炼双腿肌肉是预防体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明显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