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2、妈妈睡了课堂笔记课文重难点探究
妈妈睡了课堂笔记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3、走月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走月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词句赏析:
1.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路等自然景物,写出了月光照亮了洱海边的一切美丽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夜景色的美好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低垂一词形象地描写出稻子成熟时的样子,把稻子拟人化,让人感觉到它虽然头部低垂,但是充满了活力。整个句子拟人和比喻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稻田里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美好和希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和赞美。
4.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对走月亮的感受。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回忆起了在这里做过的有趣的事,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所以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石拱桥、果园、庄稼地和菜地。
2.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月夜景色的迷人,回忆起了曾经做过的有趣的事;在走月亮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亲情、无拘无束的思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充沛。
3.文中不单单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走到溪边,我想起了阿妈曾经在这里洗衣裳,我曾经在这里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走到田埂上,我想到了种庄稼、找兔草、吹蒲公英等情景。这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4、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依次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王国的神奇,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大自然,才会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5节。
第1节:提出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这一问题。
第2节: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借助风力传播。
第3节: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挂住动物的皮毛。
第4节: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靠太阳晒。
第5节:告诉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
词句赏析:
1.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带刺的铠甲来比喻苍耳种子外面带刺的硬皮,带刺的铠甲不仅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还能让种子挂住动物的皮毛,从而使苍耳更广泛地传播种子。
2.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牛马可以靠脚旅行,鸟可以用翅膀旅行,接着用提问的方式,提出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3.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拟声词啪用得好,我们仿佛听到了豆荚炸开的声音;蹦着跳着与豆粒滚落到地面上的景象多么相似,用词准确而形象。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植物妈妈孩子旅行四海为家分别指什么?
植物妈妈指植物;孩子指植物的种子;旅行指植物传播种子;四海为家指种子成熟后,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2.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妈妈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她为种子们准备了降落伞,风一吹,种子就被吹到四面八方了。
3.苍耳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苍耳的种子外皮有刺,能挂住动物的皮毛,被带到各处。
4.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种子就落到了地上。
5.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粗心的小朋友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所以他们发现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启示:要从现在做起,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多思考的好习惯。
5、一块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块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412):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13):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词句赏析:
1.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在搬运粮食之前,蚂蚁队长向大家宣布禁令:严禁偷嘴,否则会受到处罚。只许不许写出了蚂蚁队长的威严和蚂蚁家族的纪律的严明。
2.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样要受处罚。
嘀咕指小声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蚂蚁的好奇心。蚂蚁队长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以身作则,为下文埋下伏笔。
3.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这句话写出了奶酪很大。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4.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多强的纪律性啊!
这几个句子作者聚焦奶酪,很香,很诱人,以此反衬出小蚂蚁为集体利益禁受住美味的诱惑,说明他们很有毅力、纪律性很强。
5.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这里是对蚂蚁队长的心理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6.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
依旧牵挂等词语都能看出小蚂蚁们想要吃奶酪的心思。
7.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齐步走!
这里强调了蚂蚁队长内心的挣扎,如果偷偷吃掉,作为蚂蚁队长,大家也不会正面指责它,但是这样就违反了自己提出的禁令,自己会在蚁族面前失去威严。这里写蚂蚁队长犹豫、挣扎的过程(低嗅看得出蚂蚁队长有多么想吃奶酪渣),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8.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这里是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3.联系全文,谈谈蚂蚁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6、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小的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
词句赏析: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儿弯弯的形状,弯弯的是个叠音词,比弯更弯些,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小小的指很小,再加上一个尖字道出了船儿和月儿的共同特征(月亮弯弯、小船弯弯、两头尖尖,非常可爱)。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是我的想象。我好像来到了月亮上,所以才会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是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闪闪的指星星不停现出光亮的状态;蓝蓝的指晴天天空的颜色。我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小的船儿指的是什么?
小小的船儿指的是弯弯的月儿。
2.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儿?
因为小船和弯弯的月儿都是两头向上翘,远看月儿真的很像小船。
3.我真的在小小的船里坐吗?
没有。这是我的想象。
4.文中哪些字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有什么作用?
弯小闪蓝这些词,用了叠词的形式出现,增加了儿童的语气,是诗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7、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达了对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的有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选址及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词句赏析: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是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直接点明蟋蟀有名的原因,其一就是它的住宅。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2.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4.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不耐烦了,与蟋蟀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蟀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平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8、陀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陀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陀螺为线索,具体叙述了自己用叔叔送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脉络梳理: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冰尜儿的制作方法和玩法。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我用叔叔送我的陀螺取得了胜利,并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词句赏析:
1.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就是冰上的小家伙。
一方面给读者做更多介绍,另一方面使文章用词更具生活乐趣,小家伙一词是拟人的写法,透露出作者对冰尜儿的喜爱之情。
2.一个大陀螺的主人,开始傲慢地向我挑衅不动声色地闪躲。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摇头晃脑挺着肚皮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了大陀螺得意洋洋、毫不畏惧的样子,而我的陀螺却躲躲闪闪,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用斗是量不出来海水到底有多少的,光凭外貌也无法全面地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个人是否有能力,不能看他长得怎么样,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就像这陀螺一样,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能战胜大陀螺,那么它就是值得称道
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要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大家是怎样用陀螺进行比赛的?
比赛的时候,奋力抽陀螺,让陀螺撞向对方,直到一方被撞翻为止。
2.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3.为什么说我取得赛陀螺的胜利是辉煌的时刻?
一是我喜欢赛陀螺,到处找木头做陀螺,但是没有成功,我对赛陀螺充满着期待。二是叔叔送我的陀螺不那么帅气,我对它取胜不抱希望,但它最终战胜了大陀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我非常激动,认为这是辉煌的时刻。
9、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时序歌,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勾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图,重点是在介绍农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歌唱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春天的景色和万物生长的样子。
第2小节:写夏天农忙的情景。
第3小节:写了秋天农忙的情景。
第4小节:写出了冬天忙完农事后农民伯伯轻松愉快的心情。
词句赏析:
1.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选取了春风花草蝴蝶等春天里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中可以看出
春天来了。
2.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谷比作黄金,突出丰收后农民喜悦的心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2.农民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喜洋洋,笑盈盈?
对农民来说,稻谷丰收了,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农事忙完了,心情愉悦。
10、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难点探究:课文中天地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天、地、人的存在,构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自然孕育了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源于万物,生存天与地之间,需按自然规律来行事。
11、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树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树木名称和树木生活习性的科普类小儿歌,让我们在认识词语的同时也了解几种树木的特点。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句。
第1句:写杨树、榕树、梧桐树叶的特点。
第2句:写枫树、松柏的特点。
第3句:写木棉、桦树的特点。
第4句:写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词句赏析:
1.梧桐树叶像手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叶比作人的手掌,十分形象生动。
2.松柏四季披绿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写了多少种树,分别是什么?
一共写了11种树,分别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2.木棉和桦树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木棉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方。
3.为什么把银杏水杉称作活化石。
因为银杏和水杉都是数万年前就存在的植物,所以被称作活化石。
12、日月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美丽风景。作者以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段。
第1段:概括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
第2段:写日月潭的形状和,名字的由来。
第3段:写清晨有雾时日月潭的美景。
第4段:写中午天晴和雨天日月潭的美景。
第5段:写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词句赏析:
1.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这是文章的总起段,最大的体现了日月潭在台湾省湖泊中的重要地位,
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写出了日月潭的景色优美,名胜古迹说明日月潭周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
2.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这两句话写出了日月潭清晨的景色的特点:有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让人感到清晨的日月潭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神往。
3.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这句话是作者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同时抒发了对日月潭的喜爱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一半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半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所以整个湖就叫日月潭。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日月潭中午的景色?
作者从晴天和雨天两方面描写了日月潭中午的景色。晴天景物清晰;雨天景物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3.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13、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14、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画,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玲玲画了一幅画准备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段):玲玲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上了一只小花狗,使画更好了。
词句赏析: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从得意端详这两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很喜欢自己的画。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又在催说明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快去睡觉了,可以看出玲玲画画用了很长时间,也暗示了再画一张画已经来不及了。
3.玲玲满意地笑了。
从满意地笑了可以看出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小花狗之后效果不错。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分别有哪些?玲玲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又来不及了;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2.看见玲玲的画弄脏了,爸爸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画,启发玲玲开动脑筋,补救弄脏的画。
3.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爸爸说的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15、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课文解析 主题归纳: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词句简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2.天地分上下:分是分开的意思,跟合相对。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3.日月照今古:日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这句话是说天地太阳和月亮从远古时候一直照耀到当今,是一种自然现象。
重难点探究: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泛指金属,木指的就是树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火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土是植物生长的根本。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事物。
课后习题 1.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认识田字格。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课外延伸 生字在田字格间的书写:
一 一字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右,要写平稳。
二 二字上横短,写在上半格;下横长,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 三字有三横,中间横最短,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比第一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上 上字第一笔是丨。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
下横要长一些。
儿歌记一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16、灰雀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灰雀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阿列克谢耶夫创作、李声权翻译的一篇短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第二部分(210):写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第三部分(1113):写第二天,列宁看见了那只灰雀,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词句赏析:
1.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灰雀样子、动作、声音的描写突出了灰雀的可爱。
2.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经常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3.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找遍体现了列宁的着急和对灰雀的担心。
4.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话断断续续。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言语中,列宁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和男孩有关。
5.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6.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7.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令男孩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一定会飞回来肯定可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看出男孩也很喜欢灰雀。
8.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后的惊喜;另一方面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护。
9.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从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中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男孩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所以他没有问男孩,体现了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列宁为什么说灰雀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让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唱歌,听不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看出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2.男孩为什么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男孩看到列宁着急担心的样子,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他内心很矛盾,害怕受到批评,所以没有勇气说出来。
3.列宁是怎样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从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列宁知道了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他没有问男孩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触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4.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方式不同在哪?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分别是怎样的人?
列宁是让灰雀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生活,而男孩是将其圈养起来。他们都很喜欢鸟。列宁是个善解人意、尊重男孩的人,小男孩是一个知错就改,诚实守信的孩子。
17、黄山奇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黄山奇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生动地介绍了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写出了黄山岩石多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段。
第1段: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
第2段:写仙桃石的神奇。
第3段:具体描写猴子观海的样子。
第4段:介绍仙人指路的样子。
第5段:介绍金鸡叫天都的样子。
第6段:概括介绍了其他奇石。
词句赏析:
1.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这句话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
2.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文章围绕着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展开描述。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3.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这句话将仙桃石将比作大桃子,形象鲜活;用了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活了。
4.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它们指的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这句话勾起了读者想去黄山看奇石的欲望,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尤其是一词能删去吗?
不能。删去尤其是后,有趣的怪石在黄山风景区的地位就不那么突出了。
2.猴子是怎样观海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作者巧借动作,通过想象,将看云海的猴子写得活灵活现,更加突出了它的生动有趣。
3.为什么说是翻滚的云海
因为在地面上站着向上看,天空中的云层只是轻轻地飘动;在高耸入云的黄山峰顶上向下看,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
3.金鸡叫天都的奇景是怎么形成的?
当太阳升起,阳光直射在巨石之上,巨石变得闪闪发光,就像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在对着天都峰啼叫。
4.朗读本文时,要用怎样的语气?
朗读本文时,要读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
18、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然深厚。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4):想象花朵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做功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59):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妈妈扬起了双臂。
词句赏析: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动作,他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雷云轰响,阵雨降落,花孩子们跑出来,一个,两个,一朵,两朵一群又一群,欣欣然睁开眼,张开脸,展开眉,他们相互簇拥着探出了他们可爱的小脑袋。于是,在绿草地上跳起了欢快的舞。一群一群写出了花的多,无人知道营造了神秘感,突然让我们感受到花出现得没有预兆。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这是一个过渡段,想象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
4.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下雨给花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结合前文,花孩子们在学校里上学、做功课,散学前出来还要被罚,雨如孩子们的救星一般,咔嚓一声,剪断了那锁。花孩子们当时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的喜欢自由,哪怕是花学校里的花孩子也不例外。为下文作铺垫。
5.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冲了出来。
这一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孩子放假的情景。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激烈,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互相碰触、飒飒地响、拍着大手,没有任何的畏惧,更多表达出来的是喜爱。是啊,他们多么渴望这雨水,只有这雨水才能让他们破土、开花,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
6.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连用两个反问,写出了花孩子们想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出了花孩子们对家、对妈妈的思念。
7.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一句作者由花孩子们对妈妈的依恋和爱,写到我们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我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作者将花儿还没开放的时候,想象成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那些花儿也像同学们一样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偶尔会做一些调皮的事情,被老师罚站墙角。作者将花儿和儿童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想象,写出了对花儿和儿童的喜爱之情。
2.花的学校放假时是怎样的情景?
花孩子们会穿着各色的衣裳冲出来。他们急着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投进妈妈的怀抱。
19、狐假虎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假虎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像狐狸一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人。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9段。
第1段:写寻找食物的老虎逮住了一只狐狸。
第24段:写狐狸对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做百兽的首领的。
第5、6段:写老虎被狐狸蒙住后,狐狸带着老虎去百兽面前证实。
第7、8段:老虎跟着狐狸来到森林里,百兽看到老虎都吓跑了。
第9段:写老虎受骗的原因。
词句赏析:
1.狐狸眼珠子骨碌碌,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明狐狸在想办法对付老虎;狐狸说你敢吃我?而不说你不能吃我是因为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是狐狸装腔作势,在试探老虎。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狐狸和老虎的样子形成了对比,狐狸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而老虎似信非信、东张西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怎么样?
老虎很饿,狐狸随时会被老虎吃掉,处境非常危险。
2.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立刻逃跑?
因为这时老虎还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可以随时把它抓回来,所以狐狸要继续骗老虎。
3.百兽撒腿就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百兽撒腿就跑不是因为害怕狐狸。因为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时没有跑,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时才跑的,说明百兽害怕的是老虎。
4.老虎对狐狸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用文中词句回答)这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想吃狐狸 一愣 被蒙住,松开了爪子 半信半疑 信以为真;说明老虎受了狡猾的狐狸的欺骗。
20、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中心。
词句赏析: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呼风唤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
3.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句中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5.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引用名人名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古代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一一变成了现实。如今,人们上天入地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地球变成了联系紧密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文章写了20世纪的众多成就,其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发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发明: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3.现实生活中,哪些发明是千里眼?哪些发明是顺风耳?
例:千里眼:望远镜、视频通话;顺风耳:电话及有声通信设备。
21、海滨小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海滨小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第三部分(7):总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词句赏析:
1.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大海说明小城离大海很近。
2.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这句话描写了海滨的色彩美,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3.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镀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在太阳的照耀下,海上的一切都变成了金黄色。
4.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寂寞来形容贝壳,突出了这里的贝壳多。
5.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热闹描绘出了凤凰花争奇斗艳、欣然怒放的情景。把花比作红云,突出了花朵的繁多。
6.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榕树比作大伞,突出它大的特点。
7.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作者既写了看到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还写了感觉到的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动用了一切感官,围绕中心句,把小城写具体了。
8.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这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小城的特点,表达对小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安排内容的?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最后进行总结,按照先分后总的顺序写的。这样写结构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小城的美丽体现的淋漓尽致。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作者是抓住大海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抓住了大海以及海上船只、军舰、海鸥的颜色来描写的。
4.作者是如何写沙滩美的?
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而船队的喧闹则写出了沙滩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对比,写出了沙滩的美。
5.为什么说小城笼罩在红云中呢?
因为小城开满了凤凰花,远远看去一片红色,就像红云,作者用这个比喻句说明了花多、花美、花艳。
6.作者在每个地方都抓住什么来写的?如何写的?
作者描写海滨美丽景色时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写沙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它的喧闹。庭院和公园写了作者看到的景物。写街道时不光写了看到的、听到的还写了感觉到的。
22、曹冲称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曹冲称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讲的是曹冲小时候用比官员们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表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大胆表达的品质,同时也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段。
第1段: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2段: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3段:官员们向曹操提出称象的办法,但是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4段: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第5段:曹操叫人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词句赏析:
1.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
2.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象的身子比作一堵墙,把大象的腿比作四根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象的又高又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为什么直摇头?
因为官员们的想法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因为曹冲的办法充分利用了人们当时能找到的资源,操作简单,又省时又省力,所以他的办法好。
3.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是因为什么?
他感到自己的儿子很聪明,为自己的儿子高兴,也很欣赏儿子的聪明才智。
23、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小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1部分(1、2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
第2部分(3、4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
词句赏析:
1.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长短好像一把伞写出了三种尾巴的特点。
2.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分别具有长短好像一把伞的特点。这里作者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写出了松鼠尾巴大而翘的特点,既生动又形象。
3.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再次提出三个问题,弯扁最好看写出了另外三种尾巴的特点。
4.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分别具有弯扁最好看的特点。弯扁指出了公鸡和鸭子尾巴的形状,一个最字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2.课文第一小节三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以三个问句开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