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07-26 13:34:01
文章: 分享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让我们在理解字义、认识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2、走月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走月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词句赏析:

1.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路等自然景物,写出了月光照亮了洱海边的一切美丽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夜景色的美好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低垂一词形象地描写出稻子成熟时的样子,把稻子拟人化,让人感觉到它虽然头部低垂,但是充满了活力。整个句子拟人和比喻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稻田里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美好和希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和赞美。

4.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对走月亮的感受。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回忆起了在这里做过的有趣的事,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所以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石拱桥、果园、庄稼地和菜地。

2.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月夜景色的迷人,回忆起了曾经做过的有趣的事;在走月亮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亲情、无拘无束的思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充沛。

3.文中不单单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走到溪边,我想起了阿妈曾经在这里洗衣裳,我曾经在这里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走到田埂上,我想到了种庄稼、找兔草、吹蒲公英等情景。这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3、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朱德的扁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写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储备足够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第4段:写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词句赏析: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这句话既写出了井冈山周边环境很危险,也为下文写艰苦挑粮作铺垫。

2.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这是对朱德同志的外貌描写,生动具体,塑造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形象。

3.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这句话介绍了挑粮的困难路远、山高路陡。从高陡非常等词可以看出路非常难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挑粮这么累,大家却争着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3.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因为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从中可以体会到朱德同志比战士们还累,还辛苦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体贴。

4.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

朱德同志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他这样做是用一种委婉巧妙地方式,来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5.战士们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所以在新找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既委婉地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也表明了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6.你认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同志是一个艰苦朴素、不怕吃苦、忠于革命事业、关爱战士、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4、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吵架了,最后借纸船和风筝又和好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与身边朋友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冷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忍让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山顶和山脚。

第二部分(第26段):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第三部分(第79段):松鼠和小熊吵架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第四部分(第10、11段):松鼠和小熊和好了。

词句赏析:

1.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松鼠也希望和小熊和好,但是也没有勇气表达。为了一点点小事失去了朋友,松鼠心里很难过,也很后悔。

2.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风筝朝他飞来表示小熊同意和好。松鼠因为重新找回友谊而激动地哭了。

3.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两个再也看不到表明松鼠和小熊吵架了,不交往了,也可以感受到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和孤独。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呢?

纸船和风筝帮松鼠和小熊传递礼物和祝福,所以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2.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可是为什么两人还是每天折纸船和扎风筝呢?

他们虽然吵架了,可心里还是把对方当成好朋友,很想和对方和好,但都不好意思主动求和。

3.松鼠为什么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松鼠看到小熊的风筝,十分激动。他也想用这些纸船来告诉小熊自己仍十分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4.文中漂和飘有什么区别?

漂是描写纸船的,纸船在水中漂用漂;飘是描写风筝的,风筝在风中飘是风字旁的飘。它们的读音相同,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写的是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脉络梳理:

全文共2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豆期待着做点儿事情。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五粒豆被孩子射到了不同的地方。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最后那粒豆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224自然段):写五粒豆的最终结果。

词句赏析: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使故事更加人性化。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我有这种预感!

豌豆不愿意永远在豆荚里坐下去,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豌豆的话表现出了它们想出去看看的强力愿望。

3.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马上就要揭晓了表现出豌豆们想认识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段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激发了读者对五粒豌豆命运的兴趣。

3.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母亲从豌豆苗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希望豌豆苗快快成长,长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快乐,所以她将这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和其他豌豆有什么不同?

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其他豌豆都有着好胜的心,希望自己飞得最远,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3.在五粒豌豆中,你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粒?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了不起,它落入长满青苔的狭小的空间里,不抱怨,不沮丧,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

3.其余的豌豆曾经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结果如何?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其余的豌豆都曾想飞得远远的,有的甚至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它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其中三粒被鸽子吃掉了,一粒落到了水沟里;从中我们体会到:理想要切合实际,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6、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飞机能在夜间飞行和蝙蝠有关系。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叙述了科学家经过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现代飞机上安装了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的雷达,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词句赏析:

1.而且无论怎么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用了关联词而且即使也,既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敏捷,本领的高超,也为下文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实验做了铺垫。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3.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蝙蝠夜间飞行有哪些特点?

一是边飞边捕捉飞蛾和蚊子;二是不与其他事物相撞;三是非常敏捷,能避开极细的电线。

2.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3.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行,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狗学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一只不会叫的小狗来到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叫是很大的缺陷。于是,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结果却引起了很大的误会。

段落大纲:

全文共5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孤零零的小狗不会叫,收到了指责。

第二部分(1024):小狗终于学会了像公鸡那样叫,结果,受到了狐理的取笑。

第三部分(2537):小狗向杜鹃学叫,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吓得拔腿就跑。

第四部分(3852):小狗三种不同的结局。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一方面写出这条狗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写出了不同动物的叫声。

2.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这句话写出了小狗在面对别人的询问时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样子。

3.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写出了小狗为了学习公鸡的叫非常的勤奋刻苦。

4.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竭力忍住不笑。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

这句话是是对小狗动作的描写,说明了小狗在受到嘲笑后难过极了。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5.小狗拔腿就跑。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拔腿就跑写得很生动,写出了小狗的害怕与快速反应。第二句话是对小狗的心理描写,诧异说明小狗觉得猎人很奇怪,竟然一词说明小狗真的没想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小动物们对这只不会叫的狗是什么样态度?

文中一共出现三只小动物,分别是:小鸡、杜鹃和狐狸。

它们对小狗的态度是:关心、同情和嘲笑。

2.狐狸为什么要嘲笑小狗?

因为狐狸觉得小狗很傻,竟然不会狗的叫声,还在学公鸡的叫。

3.那只不会叫的狗非常努力学习,为什么依然很难过呢?

小狗跟小公鸡学叫,经过反复的练习,那声音非常逼真、好听、洪亮,却遭到了狐理的嘲笑小狗学习杜鹏叫,也非常专心,但结果却差点儿被猎人打中,小狗虽然一一直在努力学习叫,但依然没有学会像真正的狗那样叫,它那不伦不类的叫声自然会受到误解和嘲笑,所以小狗很难过。

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色?

首先,课文没有确定的结尾,而是引导读者去想象,其次,课文提供了三个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尾很含蓄,耐人寻味。

8、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雾在哪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雾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以及自己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课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0段。

第1段:写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第24段:写雾飞到海上,依次把大海、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5、6段:写雾把天空和太阳藏了起来。

第7、8段:写雾来到岸边,把海岸和城市藏了起来。

第9段:写之前被雾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第10段:写雾消失了。

词句赏析: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雾比作淘气的孩子,写出了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甚至一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事物,就连小的也能藏。

3.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说明雾变化很快。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表示雾的浓度很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雾先后藏起了什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雾先藏起了大海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雾接着藏起了天空和太阳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雾再藏起了海岸和城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雾最后藏起了自己之前被藏起来的事物都出现了。

2.从雾的变化和活动可以看出,雾有什么特点?

雾有覆盖范围大,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3.雾把大海、天空等东西藏起来到最后把自己藏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怎样自然现象?

太阳出来前,雾笼罩着天地万物;太阳出来后,雾就散了。

9、我要的是葫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邻居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长势良好。

第2段:写种葫芦的人发现叶子上有蚜虫,但是一点儿也不在意。

第3段:写邻居劝告种葫芦的人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但是种葫芦的人并不在意。

第4段:写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词句赏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长满一词说明叶子非常多,我们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很茂盛。

2.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看到叶子上有了蚜虫,那个人根本不把蚜虫放在心上,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没关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对那个人的心理描写。

3.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前半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后半句表明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其他的他都不放在眼里,都不关系。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2.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因为他不懂蚜虫、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不肯治叶子上的蚜虫,蚜虫吸食了叶子上的汁液,使叶子枯萎,不能给葫芦输送养分,葫芦就慢慢地枯萎了,落了。所以种葫芦的人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3.种葫芦的人的做法错在哪里?

一:他不懂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认为叶子上生了蚜虫,没必要去治;

二:他不听邻居的劝告,自以为是。

10、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是什么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并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水变成汽、云的不同形态。

第2自然段:水变成雨、冰雹、雪的不同形态。

第3自然段: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

第4自然段: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第5自然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词句赏析: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有时候有时候说明了我变化无常,温和和暴躁都是我的特点。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去灾难。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眺舞、唱歌、开大会。

朗读这一段时,如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时,声音较轻;读在小溪里散步时,声音舒缓。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会这些拟人化的词,写出了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什么?

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晚霞。

2.我在空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会变成了无数雨、冰雹、雪。

3.我对人类做了些什么?

我对人类既作出了贡献,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害。

4.我在温和和暴躁的时候分别做了什么?

我在温和的时候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在暴躁的时候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5.我是怎么变化的?

遇热 升到空中 连成一片 遇冷

我 汽 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 云 雨、冰雹或雪

11、陀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陀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陀螺为线索,具体叙述了自己用叔叔送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脉络梳理: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冰尜儿的制作方法和玩法。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我用叔叔送我的陀螺取得了胜利,并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词句赏析:

1.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就是冰上的小家伙。

一方面给读者做更多介绍,另一方面使文章用词更具生活乐趣,小家伙一词是拟人的写法,透露出作者对冰尜儿的喜爱之情。

2.一个大陀螺的主人,开始傲慢地向我挑衅不动声色地闪躲。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摇头晃脑挺着肚皮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了大陀螺得意洋洋、毫不畏惧的样子,而我的陀螺却躲躲闪闪,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用斗是量不出来海水到底有多少的,光凭外貌也无法全面地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个人是否有能力,不能看他长得怎么样,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就像这陀螺一样,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能战胜大陀螺,那么它就是值得称道

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要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大家是怎样用陀螺进行比赛的?

比赛的时候,奋力抽陀螺,让陀螺撞向对方,直到一方被撞翻为止。

2.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3.为什么说我取得赛陀螺的胜利是辉煌的时刻?

一是我喜欢赛陀螺,到处找木头做陀螺,但是没有成功,我对赛陀螺充满着期待。二是叔叔送我的陀螺不那么帅气,我对它取胜不抱希望,但它最终战胜了大陀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我非常激动,认为这是辉煌的时刻。

12、听听,秋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听听,秋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小节。

第一小节:写了秋天落叶的声音。

第二小节:写了蟋蟀的声音。

第三小节:写了秋天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

第四小节:号召我们去感受秋天的声音。

第五小节:写了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

第六小节:写了秋天来去匆匆。

词句赏析:

1.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这是个拟人句,把大树的枝干当作人体的手臂,把树叶飘落的唰唰声想象成人与人告别的话语,形象生动。

2.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这是个拟人句。秋天到了,大雁南飞,秋风吹过田野,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这都是秋天美丽的景色,叮咛和歌吟是秋的声音。

3.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这是个排比句,说明秋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通过聆听秋的声音,也能感受到秋天所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4.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虽然美好,但是短暂,让我们细心聆听吧,通过美妙的声音感知秋天的丰收和希望。

课文重难点探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我既听到了具体可感的声音,有落叶声,蟋蟀、大雁的声音;我还听到了只可心领神会而不能听见的声音,如第五节中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的声音。

13、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词句赏析: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一年四季都有,而尖尖的绿绿的草芽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从荷叶圆圆我们可以体会到荷叶的茂盛和夏天的美好。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弯弯写出了成熟的谷穗的样子沉甸甸的,鞠着躬更是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秋天来了,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雪人是顽皮的,从大肚子一挺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雪是冬天的象征,这一句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每个季节代表性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春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性的事物荷叶,秋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谷穗,冬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雪人。

14、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让我们在理解字义、认识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15、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青蛙写诗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了这些标点符号。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下雨了,青蛙要写诗。

第2自然段:写了小蝌蚪要当小逗号。

第3自然段:写了水泡泡要当小句号。

第4自然段:写了一串水珠要当省略号。

第5自然段:写了青蛙写成了诗。

词句赏析:

1.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淅沥沥沙啦啦都是下雨的声音,雨下得很小,景色很美。

2.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但是只有呱一个字。这个字是拟声词,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了能传达很多东西,如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对朋友们的热情表示感谢,对夏天美景的高度赞扬,对内心喜悦之情的宣扬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青蛙为什么要写诗?

下雨了,雨点落在青蛙的身上,亮亮的,痒痒的;雨点儿落在荷叶上,亮晶晶的,滚来滚去;雨点儿落在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呀,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不由得想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听到青蛙要写诗啦,谁来帮忙啦?

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小蝌蚪逗号;水泡泡句号;一串水珠省略号。

4.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小蝌蚪头大大的,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多像一个可爱的小逗号啊!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而且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一串水珠团结起来就很像了。

5.青蛙的诗里会写什么呢?

答案见词句赏析第二小题,言之有理即可。

16、葡萄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葡萄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重点介绍了葡萄的品种多、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葡萄沟出产水果,其中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

第2段:写葡萄沟不但出产的葡萄数量、品种多,而且那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

第3段:写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及特点。

第4段:总结全文,点明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词句赏析:

1.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茂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凉棚,说明葡萄长得很茂盛。一个个说明葡萄种得多。

2.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准会最甜吃个够写出了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3.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不但出产水果,而且那里产出的葡萄干非常有名,还有热情好客的老乡,所以说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题。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葡萄沟出产哪些水果?

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七月有葡萄。

2.文中五光十色一词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为什么?

不能。因为五光十色不仅写出了葡萄的颜色多、品种多,而且还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而五颜六色换成只是说明葡萄的颜色多,不能表现其品种及光泽等,所以不能换。

3.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葡萄干是在晾房里制成的。晾房四壁有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把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17、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告诉我们动物世界很新奇。

第二部分(第28节):描绘动物们生活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9、10节):告诉我们要保护动物。

词句赏析:

1.你拍一,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用打节拍的方式,告诉我们动物世界新奇的这一特点。

2.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云彩间突出了雄鹰飞得很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雁群在天空飞,排成一字和人字,就像是在写字一样。

3.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唱不休、嬉戏表明黄鹂、百灵鸟、熊猫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自由自在,非常快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动物?

孔雀、锦鸡、雄鹰、大雁、猛虎、黄鹂、百灵和熊猫。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18、爬天都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天都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脉络梳理:

全文共10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写我和老爷爷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及爸爸对我们的称赞。

词句赏析:

1.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形象、生动地把天都峰的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天都峰,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害怕,更别说攀登了。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这是对我爬山动作的描写,表现出登山的艰难和我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奋力爬山的结果。从这个词可以看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体现了我们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爬山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与老爷爷相遇并交谈后,我受到鼓舞,有了爬向峰顶的勇气;最后我克服重重困难,奋力爬上了天都峰顶,此时的我既兴奋又激动。

2.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天都峰高耸入云,石级笔陡,从也这个字可以体会到表面上似乎双方都对对方有所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

说明有了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才使我们有了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最后爬上了天都峰顶。

4.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从爸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爷爷能够爬上天都峰顶的原因:一是我和老爷爷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我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19、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20、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写的是狐狸假装好心帮小熊兄弟分奶酪,故意分得不匀,然后自己一口一口不断吃掉奶酪的故事,讽刺了狐狸的狡猾、贪婪。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1段。

第1段:写两只小熊因为一块捡到的奶酪怎么分而争吵。

第25段:写一只狐狸问清原因后帮助两只小熊分奶酪。

第69段:写狐狸分奶酪不匀,最后把奶酪全吃光了。

第10、11段:写两只小熊看到奶酪被狐狸吃光了,很生气。但是狐狸却说自己分得公平。

词句赏析:

1..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狐狸假装才发现奶酪分得不匀的样子,其实他是故意把奶酪掰成大小不一的两半的,然后用狡猾的计策开始吃奶酪。

2.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这是小熊对狐狸做法的嘲讽,意思是你分得一点也不好。这句话可以看出,两只小熊很生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哥儿俩为什么拌起嘴来?

小哥儿俩捡到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意见不一样,所以拌起嘴来。

2.怎样理解狐狸分奶酪过程中的两次笑?

第一次笑说明狐狸心中有了诡计,他在用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次笑是狐狸诡计得逞之后暗自得意的笑。

3.狐狸怎么分奶酪的?

先把奶酪分成不均匀的两块,再把大块的咬一口,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4.狐狸分奶酪分得公平吗?

不公平。狐狸并不是真心在分奶酪,他是假装好心分奶酪,实际上是他自己把整块奶酪吃光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公平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21、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和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译文:

《登鹳雀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望庐山瀑布》: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词句赏析: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运用极其浅显的语言,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3.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前两句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登鹳雀楼》的前两句诗描写了白日、山、黄河、海;《望庐山瀑布》的前两句诗描写了太阳、香炉峰、紫色的烟雾、瀑布。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3.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

没有。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

22、风娃娃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风娃娃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风娃娃帮人们做事,既受到人们的赞扬,又受到人们的责怪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7段。

第1段:风娃娃长大了,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们做事情。

第2段:风娃娃到田野里做了第一件好事吹风车。

第3段:风娃娃到河边帮人们做了第二件好事吹帆船。

第4段:风娃娃认为做好事只要有力气就行了。

第5段:风娃娃好心办了一件坏事吹跑了风筝。

第6段:风娃娃好心却又做了坏事。

第7段:风妈妈告诉风娃娃为什么人们会生气,为什么会责怪他。

词句赏析:

1.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

将秧苗当成人来写,写出了秧苗得到浇灌后的喜悦,也反映出了风娃娃的乐于助人。

2.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

弯着腰流着汗很慢很慢说明船工很累。急忙说明风娃娃很愿意帮助船工们,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3.就这样,风娃娃吹跑了人们晾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风娃娃做的坏事不止这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风娃娃为什么想要帮助人们做事?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

因为风娃娃长大了,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

好事:风娃娃帮助人们吹转风车,吹动帆船。坏事:他吹跑了风筝,吹跑了衣服,吹断了小树。

2.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看到人们很高兴,就认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帮助人们做好事。

3.人们责怪风娃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23、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我们在识字的同时感受到了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词句简析:

1.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这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

2.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这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了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

重难点探究:读了课文第三句话,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

这里有山有水,有翠绿的柳树,粉红的桃花,风景美极了。

24、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识字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中,勾勒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节。

第1节: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海上风景图。

第2节:描写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第3节:描写了一幅公园风景图。

第4节:描写了少先队员活动的场景。

词句赏析:

1.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海鸥帆船军舰港湾这几个词语让人联想到了大海,这些是海上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我们勾勒出美丽的海景图。

2.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片花园。

鱼塘稻田垂柳花园四个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的田园风光。

3.一道小溪,一座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道小溪淙淙地流淌,溪上有一座石桥,石桥边有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从蔚蓝的天空飞过,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小溪石桥翠竹飞鸟这四个词语将一幅清幽淡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4.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这两句话是对少先队员活动活动场面的描写,也点出了前面那些美丽的风景正式少先队员们所看到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课文描绘了海上风景、乡村田园风光、公园美景和少先队员活动这四个场景。

2.红领巾加上双引号是什么意思?

因为文中的红领巾指的不是佩戴的红领巾,而是指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3.文中哪些量词能让人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数目不止一个?

行、丛、群、队。

25、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问,最后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第二部分(27):写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第三部分(8、9):写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

词句赏析: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从来不讲说明私塾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为下文孙中山的提问作了铺垫。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是没有用的,说明孙中山敢于思考。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是知道提出问题的后果的,但是还是提了出来,体现出他为了求得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写出了同学们的害怕,鸦雀无声写出了课堂的安静。与前面孙中山不懂就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5.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背得很准确,说明他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私塾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

老师念,学生跟着念,念熟了就背诵下来,老师从来不讲意思。

2.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有怎样的表现?

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都吓呆了,都不敢出声;先生拿着戒尺,非常严厉地走近他,让孙中山背出刚才要背的那段书,孙中山背了出来,先生才收起戒尺,跟同学讲那段书的意思。

3.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

孙中山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快速、流利地背出老师布置的内容。同时他也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冒着挨打的危险,向老师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相关内容
  • 笔记本电源好评评价483条
    笔记本电源好评评价483条

    1、线挺不错的!回来看见做工挺好用了俩次没有什么问题!2、原装线特别长,并且有时候需要移动笔记本,拆线就成为一件繁琐的事。发现了这款电源线,平头接口尺寸贴合,与原装线无异,磁吸感也完全相同。这样省去了原装线带三头插头

  • 课堂问题要少而精,尽量避免低层次的问题发问
    课堂问题要少而精,尽量避免低层次的问题发问

    2020年5月13日晚上7点30分,我们全校老师再次通过腾讯视频会议聆听了魏宏聚教授的培训讲座,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学习,但是给予的收获和感触却很多。 魏教授这次培训的主题是有效提问。他结合教师的视频教学案例详细地给大家讲解了影响提问的五要素、提问的类型、提问的层次及要求。通过学习,感受最深的是两种提问类型,为了教的提问和为了学的提问。为了教的提问无须考虑全员性,无须提问多人,可以采用

  • 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1、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文中美好的礼物其实指的是长颈鹿大叔送给鼹鼠先生的花籽,因为花籽是快乐的种子,鼹鼠先生无意中将这一份快乐送给

  • 课文《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这个故事的内容
    课文《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这个故事的内容

    1、课文《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这个故事的内容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奕秋讲的内容;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奕秋讲课,却一心认为有天将要飞来,想着拉弓搭

  • 笔记本电脑淘宝好评评价424条
    笔记本电脑淘宝好评评价424条

    1、很好用,颜值也高,屏幕很惊艳了,开机十秒左右,关机五秒。虽然是15.6寸但是只比我原来14寸的长大约一指,宽度还窄一点。2、电脑收到了,迫不得已的打开,很好用,很灵活,外观好看,手感很好,整体感觉很好,心情都美美的3、机子颜值很

  • 日月水火生字组词及造句
    日月水火生字组词及造句

    1、日月水火生字组词及造句 日月水火生字组词及造句《日月水火》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8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习

  • 课文是怎样把海底世界写清楚的
    课文是怎样把海底世界写清楚的

    1、课文是怎样把海底世界写清楚的 课文是怎样把海底世界写清楚的海洋世界这篇文章主要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活动特点、海底植物差异和海底丰富物产这五个方面来写的。1、海底的光线:海底是宁静黑暗的,但

  • 课堂纪律口号216个
    课堂纪律口号216个

    1、树学校形象,创文明课堂。2、愿望不是行动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3、弱者待时,强者惜时,恪守班级纪律,勇者荣誉之巅。4、纪律如桥梁,知识若动力,学校与我携手共进。5、付给纪律一个恪守,恪守还你一份优秀。6、时间

  • 课堂上不妨“懒”一把
    课堂上不妨“懒”一把

    近期大复习,孩子们疲乏,老师们累,并且埋怨效果低下,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教师多一点懒,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的课堂对于我们师生来说印象都非常深刻。题目是这样的: ( ):( )==( ):15 =20:( )=( )% 我觉得这道题已经讲了n遍,但学生还是不会。我也觉得奇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干脆让学生讲吧! 班上的科代表李XXX站到讲台上,像个小老师一样,给同学讲:大家看着道题,先从哪里入手? 张A赶紧说:

  • 课堂实录:传统与革新
    课堂实录:传统与革新

    1.出课原因: 我们的课题研究需要上汇报课,于是对高中美术鉴赏的教材进行筛选,对于西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反复思考之下选择了巴洛克艺术进行出克,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数取材于希腊神话,画家们大胆创新与变革,使画面充满戏剧性和激烈性的运动感,特殊的表现形式及题材深深的吸引着我,使我对巴洛克风格美术更加着迷,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对自己的挑战,抱着与其他老师相互学习的态度,决定尝试一下,对于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交流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