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写景,通过对清晨秋雨、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不会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
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清晨,地点是芙蓉楼,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洛阳。
2.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3.由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因心中惆怅才觉雨寒,因友人离去而觉自己犹如楚山一般孤独。寒雨楚山孤这两个意象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之情。
4.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晶莹、纯洁的冰心自喻,表达了自己廉洁正直、坚贞不屈、乐观开朗的品格。
2、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元日诗句赏析课堂笔记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3、第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诗句赏析课堂笔记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4、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5、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6、四下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意注释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达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下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意注释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诗意】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有关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纯洁透明。
7、四下古诗三首之塞下曲课堂笔记二:词句赏析
四下古诗三首之塞下曲课堂笔记二:词句赏析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写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单于的溃败与逃跑时的狼狈,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也由此可见唐朝军队的英勇威武。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两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满字让人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塞外环境的恶劣。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月黑雁飞高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既交代了时间月黑之夜,又烘托了战斗的紧张气氛。
2.诗的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对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8、四下古诗三首之塞下曲课堂笔记一:内容赏析
四下古诗三首之塞下曲课堂笔记一:内容赏析
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敌军溃逃,将士在严寒环境中奋勇追敌,一逃一追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儒客名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字词释义: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骑兵。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范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古诗词大意: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9、四年级语文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内容
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之景,表达了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高尚纯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七绝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出塞》《闺怨》等。
字词释义:
平明:天刚亮。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孤:独自,孤单一人。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古诗词大意:
寒冷的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1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降xi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阁下、阁子、阁楼)
费f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诗人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重难点探究: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3、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战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②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③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④古诗词大意: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1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15、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6、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17、四上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暮 m 艹 上下 暮色 日暮 暮色笼罩下的小山村非常美丽。
吟 yn 口 左右 吟唱 吟诗 溪水在岩石间欢快地吟唱着。
题 t 页 半包围 题目 问题 我们应以长远的目光来看问题。
侧 c 亻 左右 侧面 侧门 那尊塑像表现的是他的侧面。
峰 fēnɡ 山 左右 山峰 峰顶 险峻的山峰直插云霄。
庐 l 广 半包围 庐山 庐舍 庐山的风景美极了!
缘 yun 纟 左右 缘分 缘故 不知什么缘故,小红哭了。
降 xinɡ 阝 左右 投降 降服 敌人举手投降了。
费 fi 贝 上下 浪费 费力 我们不能白白浪费青春年华。
须 xū 彡 左右 胡须 必须 爷爷长着浓密的胡须。
逊 xn 辶 半包围 逊色 谦逊 我们为人处世要谦逊礼貌。
输 shū 车 左右 输赢 运输 这列火车运输着一批木材。
会认
字 暮、缘、降、逊、输见会写的字
瑟 s 萧瑟 鼓瑟 骚 sāo 骚扰 骚人
字词释义 题:书写,题写。 缘:因为。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 逊:不及,比不上。 可怜:可爱。
多音字 jinɡ 降低 降落 pū 铺床 铺垫
降 铺
xinɡ 投降 降服 p 店铺 床铺
主要内容: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雪梅》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译文: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词句赏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18、四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说课稿课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与惆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深深地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先学注释,再学诗意。
注释:学生做笔记
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4)教师提问诗句意思,学生讲解诗句意思。
教师总结诗意: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5)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1.关注预习习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必须要指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节奏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按照七言诗二二三的规律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技能:
《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19、四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四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看看这首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视频演示壶字的演变,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壶上面是士字头,从而做到正确识记、正确书写。
板块三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 《赠汪伦》 《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20、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芙蓉 芙蓉花
蓉 芙蓉 莲蓉
洛 洛阳 洛河
壶 茶壶 水壶
雁 大雁 雁阵
砚 砚台 砚池
乾 乾坤 朗朗乾坤
坤 乾坤 坤角
字词释义:
平明:天刚亮。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孤:独自,孤单一人。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21、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繁星七一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繁星七一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永不漫灭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意思。因为这些事对我来说很重要,而且值得回味。表达了诗人对往事难以忘怀、铭刻在心的怀念之情。
2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23、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24、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盛赞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有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格。
25、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
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清晨,地点是芙蓉楼,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洛阳。
2.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3.由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因心中惆怅才觉雨寒,因友人离去而觉自己犹如楚山一般孤独。寒雨楚山孤这两个意象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之情。
4.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晶莹、纯洁的冰心自喻,表达了自己廉洁正直、坚贞不屈、乐观开朗的品格。
26、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所以在此地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主题却不甚哀愁,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同时也是用这连绵的阴雨写出了心中的离别时的黯淡之情,这份愁意也同时笼罩了即将离别的友人,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即是离别亦不落精神。
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王昌龄想象天明的时候送走友人的之后,只剩自己面对着茫茫的山峦起伏,想着友人消失在这大山之中,自己又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主要是着重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要连在一起去理解,这两句话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里两个词不是王昌龄对自己传言的澄清,亦或是对自己馋名的推脱,而是对旁人的非议的一种蔑视,一种自誉。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虽然是送别诗可是全诗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惺惺之态,所以我们也要向诗人学习,离别虽然是黯然的,但是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想的开怀些,让我们的家人朋友放心,让他们不必担心在远方奋斗的我们,告诉他们我们自己在外奋斗也能过得很好。
27、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28、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29、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30、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31、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2、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