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04-14 14:35:02
文章: 分享

《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玲玲的画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 只有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

只有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点拨:这是爸爸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待好事和坏事的态度,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糟糕的事情时,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思考解决的办法。

答:在生活中我也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我家的小树被吹倒了,我很伤心,可是爸爸带着我用小树的树干给我做了一幅树枝画,非常漂亮,我很喜欢。坏事真的能变成好事的。

3、10.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一》巩固应用练习及答案

10.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

三九二十七

3x9=27

9x3=27

二七十四

2x7=14

7x2=14

四五二十

4x5=20

5x4=20

4、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再选一张图片写下来。

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仿写:

它好像一只大狗,全神贯注地望着天上的月亮。

那石头真像一位仙女,在弹着优美的乐曲。

5、第五课 玲玲的画 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

6、《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看看下面的表格,想想这些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再照样子说说旁批中的其他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看看下面的表格,想想这些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再照样子说说旁批中的其他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

预测的依据

故事里的内容

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

小猫刚离开,老母鸡又来请求老屋不要倒下。

不断被别人打扰,可能会觉得很烦。

老母鸡走了之后,小蜘蛛又来请求老屋。

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应该会愿意继续帮助别人。

预测内容

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

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

*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

*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预测的依据

预测的内容

故事里的内容

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

暴风雨的晚上,小猫找不到安心睡觉的地方。

生活中的好人大部分看上去都很慈祥。

图中的老屋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老屋答应让小蜘蛛在这里知网抓虫。

前后已经有好几个动物请求老屋帮助了。

老屋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小蜘蛛的故事没讲完。

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时,就会忘记其他事情。

估计老屋不会倒了。

7、纸的发明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造纸术发明以前:用龟甲、竹片、帛等记录文字。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东汉时代:改进造纸术,用稻草、破布等造纸,轻便好用

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8、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课后习题答案

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花瓣是合拢的);

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因为蒲公英(花瓣是张开的);

傍晚,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花瓣是合拢的)。

9、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热闹的音乐会

轻快的山中小曲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朗读指导:

注意读出水演奏越来越气势恢宏的音乐。

10、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认真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再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认真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再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答:呼风唤雨:指具有非凡的本领,能够支配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答:千里眼:形容看的非常远。 顺风耳:形容听的非常远。

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这三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11、颐和园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答: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方为顺序游览的。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表现了作者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用词的准确。

12、鸟的天堂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画线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 一株 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

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画线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 一株 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答:一株:说榕树只有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大榕树的枝干多,根多,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答: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用堆可以表示出绿叶的茂盛,显出绿叶的多。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13、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4、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起因: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

经过: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走了火种。宙斯知道后气急败坏,下令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受尽了折磨,但他毫不屈服。

结果: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拯救了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重获自由。

15、4.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再表中写出下面的数,并读一读。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练习题及答案

4.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再表中写出下面的数,并读一读。

957182 629351428 805506300 28001009

16、1.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九参考答案

1.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792=158 2403=720 1805=900

7920=1580 243=72 18015=2700

79200=15800 24030=7200 36015=5400

17、7.下面是一个小公园周一到周五卖出门票的记录表,请把表填完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参考答案

7.下面是一个小公园周一到周五卖出门票的记录表,请把表填完整。

164=4(元)

324=8(张)

8020=4(元)

404=160(元)

3204=80(张)

18、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的作用是(语言更加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更能吸引读者)。

课文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语言更加风趣幽默,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的兴趣。而这个片段则是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具体地介绍蟋蟀的外形、体色、发声器、产卵器。语言准确,但没有课文那么生动有趣。

19、金华双龙洞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从哪里游玩

金华双龙洞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从哪里游玩

双龙洞的游玩顺序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这也来游览的。双龙洞分为内、外两洞,两个景色都有不同。相对来说外洞会宽大明亮一些,而内洞只能通过小船过去,人们只能躺在船上。

内洞的景观使人惊叹,一条青色的钟乳石,龙的形状显示的非常清晰、逼真,所以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能够感受的到。

20、读由外洞进内洞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感受写清楚的

读由外洞进内洞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感受写清楚的

作者通过稍微一点儿这类的词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的平躺在小船上面,才能够通过这个孔隙。这也很明显了说明了这个孔隙的小。还有就是作者利用要是准会这样的假设关系的句子,也很好的表达出了作者当时受压的感觉。

21、默读课文里新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补充完整

默读课文里新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2、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填空

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填空

路上( )( )( )( )出洞

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3、理清作者游双龙洞顺序,把路线填写完整

理清作者游双龙洞顺序,把路线填写完整

路上( )( )( )( )出洞

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4、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路线图

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路线图

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5、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思路补充完整

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思路补充完整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先写了自己在路上的一些情况,然后接着到了洞口,然后进入到双龙洞里面,先是从外洞然后通过孔隙进入到内洞,接着出洞的这一个顺序写的,由此我们也能知道这一游双龙洞的顺序就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6、默读课文清理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默读课文清理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路上( )( )( )( )出洞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先写了自己在路上的一些情况,然后接着到了洞口,然后进入到双龙洞里面,先是从外洞然后通过孔隙进入到内洞,接着出洞的这一个顺序写的,由此我们也能知道这一游双龙洞的顺序就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7、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

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

路上( )( )( )( )出洞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先写了自己在路上的一些情况,然后接着到了洞口,然后进入到双龙洞里面,先是从外洞然后通过孔隙进入到内洞,接着出洞的这一个顺序写的,由此我们也能知道这一游双龙洞的顺序就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8、默读课文清理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默读课文清理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先写了自己在路上的一些情况,然后接着到了洞口,然后进入到双龙洞里面,先是从外洞然后通过孔隙进入到内洞,接着出洞的这一个顺序写的,由此我们也能知道这一游双龙洞的顺序就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9、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先写了自己在路上的一些情况,然后接着到了洞口,然后进入到双龙洞里面,先是从外洞然后通过孔隙进入到内洞,接着出洞的这一个顺序写的,由此我们也能知道这一游双龙洞的顺序就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0、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下册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这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美风景,受到精神陶冶的佳作,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共有3个。

1.认识浙 簇7个生字,会写浙 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并能够介绍一处印象最深的景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崔峦老师说,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相应图片,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揭题导入,质疑问难

上课伊始,我会以一组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导入,简介双龙洞和作者叶圣陶。揭题质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金华的双龙洞。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笋的读音。

2.指名分节读。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节再读课文。帮助学生读通全文。

3.快速浏览读。在读通顺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着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要内容,相机理清文章脉络。

环节三:感悟山中春色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之前在途中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来描述这些景物的?

2.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粉红色的沙土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3.扣住新绿,请学生说说它的意思: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崇尚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

4.请学生根据作者描述的颜色用彩笔画一幅简笔画,感受山中明艳的春色。

5.指导学生感情读好1-3自然段。

环节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根据先正字音、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仿写的步骤指导书写。注意臀字的写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课时二分为4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再现情景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分别看到了什么,以此再现文章的主要情景,让学生回忆起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1.学生自读4-7自然段,说说课文围绕课题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洞口宽、外洞大、由外洞进内洞的空隙窄、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重点品味:外洞大

扣住一千或是八百人与学校的人数相比,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外洞的大。指导感情读好第4自然段。

重点品味:孔隙窄

首先,教师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的窄的?引导学生从船的小以及行船的方式两方面来理解孔隙的窄:一方面,抓住两个人并排仰卧,容不下第三人来理解船的小;另一方面,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模型,让学生具体理解由工人拉绳子的行船方式。

其次,扣住贴字,抓住句子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体会作者的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再关注挤压,准会,请学生说说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这种感觉,体会孔隙确实非常窄,请学生模仿作者叙述的动作切实体会作者的感受,落实课后练习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从自己的感觉角度侧面写出孔隙的窄的写作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读好第5自然段。

重点品味:内洞黑奇大

首先,扣住当然,结合黄龙,青龙理解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其次,学生闭目想象石钟乳、石笋的样子,再发挥想象,可能还有哪些神仙、宫室、器皿等,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接着,抓住再加上即使也,请学生说说表达效果,进一步体会内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奇特,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然后,关注十来进房子,请学生说说十来进是什么意思,再与教室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内洞的大,再与前面提到的外洞对比,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内洞比外洞大。

最后,有感情地读好第6、7自然段。

2.学生读好第4-7自然段,引导学生明白描写和叙事要有重点,详略,主次。文本中作者详写孔隙和内洞,略写外洞,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3.结合板书和简笔画,引导学生看出作者不仅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双龙洞,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

4.请学生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印象最深的景点。

环节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你还知道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作品?

环节四: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游记。

五、说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 美

洞口 宽

外洞 大 热爱

孔隙 窄

内洞 黑 奇 大

31、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祖父的园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第一个句子: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第二个句子: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32、10、牛郎织女(一) 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再和同学演一演。

A、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如:老牛啊,我看到山下有户人家娶媳妇啦。

老牛啊,我看山那边有家人生孩子啦。

老牛啊,我这辈子是娶不上媳妇啦!

B、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例:天上的生活真是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王母娘娘睡着了,我们一起下界看看人间是什么样的吧。

33、13、少年中国说(节选)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课文的意思,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答:初升的太阳,奔腾的黄河,腾跃的蛟龙,啸鸣的乳虎,展翅试飞的鹰隼,珍奇的花蕾,刚磨好的宝剑。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34、5.先设法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三》练习题及答案

5.先设法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因为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们的高都是2.4cm。

S长方形=1.52.4

=3.6(cm)

S梯形=(1+2)2.42

=1.52.4

=3.6(cm)

S平行四边形=1.52.4

=3.6(cm)

S三角形=32.42

=1.52.4

=3.6(cm)

35、根据景阳冈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根据景阳冈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喝酒( )( )(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课后参考:

从整篇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武松在路上行走了很多天才来到阳谷县的地面,去离县治还是比较远的,也是因为响午,肚子比较的饿,看到了三碗不过冈才开始了下面的故事发展顺序。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6、默读课文,完整下面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讲一讲这个故事

默读课文,完整下面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讲一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追猴子到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海,孩子得救)

这是一个发生在环游世界回航的轮船上发生的故事,船上面主要的角色有船长、水手、孩子和猴子。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变的很放肆,直接拿了孩子的帽子逃走了,孩子为了能够拿到帽子直接就开始追猴子,直到追到桅杆顶端这个危险的地方,处境真的是非常危险,如果掉到甲板上就直接回粉身碎骨,船长看到了就逼着孩子跳水,从而使孩子脱险获救,

37、孙膑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获得胜利,这是什么原因

孙膑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获得胜利,这是什么原因

孙膑之所以让田忌将马匹的出场顺序做调换,其实同等情况下,两人的马其实相差无几,就是相对来说齐威王的会有一点点明显的优势,如果再以这样的出场顺序比赛,田忌总是失败告终,但是做了调换以后,这样最弱的对最强的,抵消了齐威王的优势,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这样田忌的马优势就上来了,所以比赛的结果2:1,田忌会获胜。

38、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喝酒( )( )( )

喝酒 (上冈) (打虎) (下冈)。主要内容:武松行路多日,因肚中饥渴进店饮酒,他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喝酒过冈。酒后便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酒力发作,待要躺下休息时,一只猛虎跳了出来,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武松担心还有其他的老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39、老人与海鸥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答:从加点的词中我体会到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答:从加点的词句中我体会到海鸥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相关内容
  • 完整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完整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1、完整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一、指导思想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二、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

  • 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
    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

    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几天我不断翻看小学语文教材,比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还翻阅了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省市人教版的语文各年级试题,最后还是从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的《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中找到了相对满意的答案:大量事实证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内容上,亦即出在语文知识上。具体说:(1)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2)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3)内容以一

  • 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1、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作者是从日出、云彩、雨后、落日、群星这几个方面来写天空的奇妙;从春天植物的生长过程、夏天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

  • 作者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作者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1、作者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作者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方面?有何作用?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年代、具体的建筑数据、塔身石块以及一些神秘的数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金字塔何以是世界奇迹。 2、你

  •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景色的肯定、喜爱和赞美。 2、枫树上的喜鹊

  • 完整小班科学20篇教案
    完整小班科学20篇教案

    1、完整小班科学20篇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幼儿用书,知道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从安全角度思考回答问题。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在

  • 完整幼儿园教案范文50篇
    完整幼儿园教案范文50篇

    1、完整幼儿园教案范文50篇  活动目标:  1.能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2.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  4.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 下面几个图哪个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下面几个图哪个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1、下面几个图哪个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二参考答案5.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公园使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

  • 完整广告文案51条
    完整广告文案51条

    1、一辈辛苦不图报,三秘堂膏尽孝道。2、送上三秘堂,父母好硬朗。3、父母施恩不图报,三秘堂膏表孝道。4、三秘堂,让父母看懂你的爱。5、我有辣条和酒,你跟不跟我走。6、辣么大,辣么多,拉么好吃。7、心动,从辣抹诱人红唇开始。8

  • 作者是如何观察蟋蟀住宅的,从哪两方面体现出来的?
    作者是如何观察蟋蟀住宅的,从哪两方面体现出来的?

    1、作者是如何观察蟋蟀住宅的,从哪两方面体现出来的? 作者是如何观察蟋蟀住宅的,从哪两方面体现出来的?选址:不肯随遇而安,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朝着阳光的堤岸)动工:大多是在十月挖掘:扒土(前足)搬土块(钳子)踏地(后足) 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