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zh ch sh r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zh ch sh r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zh ch sh r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zh、ch、sh、r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平舌音的基础上学习翘舌音,就以汉语拼音本身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这一因素设计了帮助学习声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歌之中,寓学于乐,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作为一年级新教材中一个颇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每位实验操作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针对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力求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 r 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富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学生学习语境歌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表音表形图,探究字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说说,在发音时发现了些什么,让学生在体会发音的过程中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
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又设计了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在课的结尾处我把语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弹奏出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再一次读一读语境歌,唱一唱语境歌,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和语境歌体现了汉语拼音教学是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也使一堂课的内容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进入新课教学,又在欢乐的歌声里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知,导入新课
1.抽读声母卡片: z、c、s, z整体认读音节zi、ci、 si
小朋友,昨天,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还记得吗?来,谁跟它打个招呼?
2.指名读,齐读。
z、c、 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平舌音)zi、ci、 si我们又 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复习旧知入手,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这是每个学生都愿意接受的,并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实物投影打出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zh、ch、 sh、r
出示zh、ch、sh、 r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间?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 r (伺机出示卡片 r ),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 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2.师:对,这就是狮子的sh (伺机出示卡片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吃小猴
3.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ch, (伺机出示卡片ch),狮子吃上小猴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2h, (伺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 zh、ch、sh、r,教师板书课题。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这些字母他们不认识,但是用这些字母识记的语音都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合理地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能化难为易,大大地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
三、借助语境歌学好zh、ch、 sh、 r
1.学习语境歌
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老师范读儿歌(配乐)
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
想学一学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语境歌短小精悍,语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学的字母同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读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铺垫。】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1)小组学习
①小朋友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语境歌的时候,已经把zhi、 chi、 shi、 ri都读准了 ,如果老师让上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母能读好吗?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学过声母的发音方法,联系书上的图画读好这4个声母并说说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这部分的学习,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交流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这几个字母的发音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它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③听老师范读。
④指名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⑤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2)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ch、 sh同z、 c、 s的发音)
①老师读一个字母,小朋友单相同读音的卡片。
②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举卡片。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一设计,将枯燥的复习巩固溶人了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区别乎翘舌音的不同。】
(3)看谁记得牢
①zh、ch、sh、r小朋友都会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来记住它们呢?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指名回答。
【让学生想个办法来记住字母,这对已有些识记汉语拼音经验,并喜欢探究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机会,他们都会跃跃欲试。】
四、教学zhi, chi、 shi、 ri
1.教学zhi、 chi、 shi、 ri 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ch、 sh、 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ch、sh、r它们也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 zhi、 chi、 shi、 ri.
(3)谁会来当小老师读?试一试。
(4)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5)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
zhi
chi
shi
ri及它的四声。
(1)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五、巩固练习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来吧?
2.老师边弹琴,边唱语境歌,学生跟唱语境歌,边唱边表演动作。
【让学生跟着琴声演唱语境歌,不仅使已学的字母得到了巩固,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六、课堂作业
作业抄写四个声母,每个四遍(包括描红)。
抄写音节各一遍。
2、一年级上册识字2:金木水火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识字2:金木水火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 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本课插图与第一课插图合用,人立于天地之间,再次让学生感受时空的浩荡,以及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性。
这是一篇短小的儿歌,前两行数字与五行相对,后两行天地与日月相应。朗朗上口的 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本课堪称识字小文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教师以自主交流、小组互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 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猜字谜、熟字比较等方法,能正确认读一、二、三、四、五、上、下等7个生字;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评价等能正确书写笔画一 丨和一、二、三、上;
2. 通过教师领读等多种方式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受数字儿歌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正确认读一、二、三、四、五、上、下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笔画一 丨和一、二、三、上;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受数字儿歌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音频激趣,诵读导入
1.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
2.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3.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
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4.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环节二
自主交流,了解韵文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六七八九十等)
(2)第二行中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
5.齐声诵读。
韵文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韵文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必然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环节三
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7张字卡,怎样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朗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预设:
(1)一、二、三是三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横就是一,两个横就是二,三个横就是三。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2)上、下也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竖、短横在一的上面,就是上;竖、点跑到了一的下面,就成了下。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3)四和田长得很像,把田里面的十换成 就是四。
(4)五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一个工人腰里挂着一把折尺( )。
3.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4.生字运用,在7个生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为它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语最多。如果这个字的词语较少,可以用其中一个词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7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环节四
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认识田字格:
(1)引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练习写字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写字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田字格。
(2)动画展示田字格,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中变红色并闪烁的部分,一边倾听田字格的自我介绍。
我叫田字格,我中间的横线叫横线,横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中间的竖线叫竖中线,竖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左右两部分。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又把我分成了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四部分。
(3)学生观察田字格,用手指一指田字格的每一部分,再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4)教师小结: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一、二、三、上。
(1)动画展示横竖两个笔画的书写,学生先观察它们的笔画走向,书空模仿,再观察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最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2)动画展示一二三上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第8页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5)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横竖的写法。本节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书写,因此教师的书写指导必须到位。教师在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汉字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以动画视频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拼音基础,有些孩子识字量少,又不会拼音,他们读起韵文来困难较多。小韵文音频和视频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另外,在写字过程中,我利用动画展示生字的笔顺,利用动画突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这都起到了直观示范的作用。学生的感知是清晰的,学生的理解是轻松的,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
2.注重书写姿势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夯实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注重书写姿势,不注重握笔姿势,写着写着,姿势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习惯,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一年级上册课文6比尾巴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课文6比尾巴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1. 文本解读:本文是一首简短而精悍的儿歌,采用三问三答的排比手法,进行了两组问答,共展示了六种不同的尾巴,同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词简洁,抓住了六种动物独有的特征。儿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记忆。
2.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认识尾、猴、鼠等12个生字,会写比、巴等4个生字,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排比句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热爱动物的美德。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不同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能理解长、短、弯、扁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用长、短、弯、扁来形容的物品。
C、教学工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们都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1:猴子。
师:好,猴子。你见到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吗?
生1:长长的。
师:嗯,长长的。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2:老虎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3:大象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师:嗯,同学们都很棒!尾巴长长的动物已经找出来好多了。那有没有尾巴不一样的动物呢?
师:看来同学们一时想不出来。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找一找尾巴不同的动物。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页《比尾巴》。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提问解惑的谈话方式导入,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 指导字音:比、扁、弯、鼠、伞、孔。
3.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找出课文不同形状的尾巴,并把相应的动物对上号:长-猴子,短-兔子,像把伞-松鼠,弯-公鸡,扁-鸭子,最好看-孔雀。
4. 全班齐读。
(三)析读: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句子中说哪种动物的尾巴像一把伞?(松鼠)
2. 伞是怎么样的?(展示伞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为什么要用好像这个词?(因为松鼠的尾巴不是真正的伞)
公鸡的尾巴弯
1.弯是怎么样的?(在黑板上划出弧形展示弯的形状)
2.公鸡除了尾巴弯还有什么特点?(会打鸣、有鸡冠)
3.请同学们说说公鸡与母鸡的区别。(公鸡会打鸣,母鸡会下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 孔雀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展示孔雀多张图片,尤其是开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最是什么意思?(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为什么要用最字?(显示孔雀尾巴好看的程度)
(四)品读: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尾巴的特点,同桌之间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其他具有这些特点的物品。
2.课件出示:
板凳( ),方凳( ),香蕉( ),饼干( )
竹竿( ),筷子( ),月亮( ),扁担( )
(五)小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同学们下次再去动物园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好,我们大家现在最后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全班齐读课文)
(六)作业:
学科内:1.识字写字:将今天新学的生字(带拼音)抄写5遍。
2.阅读培养:熟读课文3遍。
3.口语交际:将文中6种动物的尾巴,描述给爸爸妈妈。
学科外:与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科教栏目的《动物世界》,探讨里面动物的特点。
4、一年级上册识字9:日月明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识字9:日月明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韵文是根据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极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使学生在快乐读文中有效识字,本设计采用以读促悟读中识字再读再悟的模式,借助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从朦朦胧胧到逐渐清晰再到豁然开朗,进而产生探究会意字、积累会意字的强烈愿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准备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导入:(课件出示太阳图案)这是什么?(太阳)古人根据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板书日)(课件出示月亮图案)这是什么?(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板书月)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根据不同字义之间的关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更加有趣的字会意字。
2.揭题:(课件演示日和月合到了一起。)看,光芒四射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新字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相机补全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通过复习象形字,引入会意字,可以激起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欲望,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探究的基调。
二、以字引文,激趣读文
1.认识明字。
(1)指名读字,教师相机强调明是后鼻音。
(2)启发交流:日是光芒万丈的,月也是明亮的,两个字放到一起组成的新字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看课件猜想生字明的意思并互相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明这个字的部首是它左边的日,叫日字旁。
(4)引导学生扩词理解明的意思。
2.读文感知。
(1)过渡:(课件出示明)看,日和月相处得多友好哇,日总是让着月,月总是伴着日,多棒的组合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
(2)教师范读韵文,学生指字跟读。
(3)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指名读文,相机纠正字音。
(5)男女生比赛读,做到读正确。
(6)全班齐读韵文,做到读流利。
(7)师生接读:日月(老师读)明 (学生接)。
(8)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韵文。指导学生先和同桌读一读,再大声读给老师和全体同学听。图片 要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巩固识字成果。
设计意图:借助生字明的教学,依托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地读文,从读准字音、正确读文再到流利读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逐步让学生感知会意字的特点,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记忆,为接下来学习会意字做好铺垫。
三、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学习会意字尘。
(1)课件出示小和土,引导学生猜一猜,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字?(尘)
(2)思考并交流:怎样才能记住尘字?(小的土就是尘。)
(3)扩词:灰尘、粉尘、尘土。
2.学习木林从双。
(1)课件出示林从双的字理图。
(2)自由交流:看图猜一猜这三幅图分别代表什么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
①一棵树是木,两棵树就是两棵木双木林。
②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就是从二人从。
③两个又就像一个人手上抓着两只鸟,两只就是一双二又双。
(4)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用过这三个字吗?能为它们组个词语或说个句子吗?
3.学习森众。
(1)实践活动:请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分别画出一幅图画。
(2)展示字理图画,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说一说森和众的意思。(树很多形成森,人很多表示众。)
4.总结:会意字的构字规律:以上生字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组合而成。
5.学习心。
课件出示心,鼓励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的。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利用谜语记忆心:锅里煮三个豆,跑了一个,蹦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
6.对比识记力。
出示刀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并交流发现:这个刀字,撇如果出头就变成了力,指名读。
7.借助图片识记条。出示一条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条字,再扩词。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课件出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带动下,了解会意字的特点,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会意字的探究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再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识字,达到让学生习得识字方法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四、游戏巩固,灵活认字
1.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七个苹果。苹果中写上所学生字:明、尘、从、众、双、林、森。
2.请学生来认读,如一个学生读:明,日月明。老师问:读对了吗?其他学生一起说:对对对,摘下一个大苹果。
3.指导学生给摘下的苹果分类:哪些是由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的?哪些是由三个单字组合而成的?组合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有效巩固所学生字。
五、观察辨析,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木。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再范写:横要写得平直,撇与捺要写得舒展。学生反馈后,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说要领。
(2)学生尝试写木。
(3)检查点评。
(4)学生再次书写木。
2.指导书写林。
(1)学生观察林,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讲讲好朋友之间谦让的小故事。
(2)学生尝试写林。
(3)教师检查点评,重点强调右边的木的撇要穿插到点的下方。
(4)学生再次书写林。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养成先看后写、揣摩字形的习惯。同时注意书写评价,引导学生把字写端正,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一、趣读词语,练习说话
1.以小青蛙过河的形式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一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课件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课件小青蛙过河的形式让学生读词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而达到巩固识字效果的目的。而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选择权,进而达到考查学生对字与词的理解程度的目的。
二、竞赛读文,品味情感
1.过渡:同学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老师和同学们见识到了你们的表达能力。那现在我们男生与女生进行一下朗读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正确、流利,还是女生读得更好。
2.教师组织学生推荐4名男生与4名女生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数。
3.质疑交流: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说一说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又读懂了什么。
4.小结:只要团结,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5.导读: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同读好这首儿歌。(全班学生齐读儿歌)击打节拍,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图片 要通过反复读,感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和美。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读文的兴趣,达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而采用集体交流,男女生争夺加分赛胜利的方式去处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段文字,一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与团结的作用,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难点,体会韵文所传达的情感目标。
三、观察比较,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力。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力,说一说怎样书写力。
(2)交流明确。
①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②横折钩要在横中线的上边起笔。
③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3)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4)自己认真写一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2.指导书写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说一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指导书写心。
(1)请学生观察心字三个点的位置。注意心的笔画卧钩的写法。
(2)教师引导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例字进行对比评价。
(4)学生再次独立书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技巧。本环节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主动为前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观察生字笔画及位置,要比教师的客观描述效果好,同时更能提高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
四、有效指导,巩固练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课后第三题第一个字泪,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明确。
(1)目代表眼睛,从眼睛流出的水应该是泪。
(2)泪可组词:泪水、眼泪。
图片2.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题第二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休的字音,引导学习休,并扩词。
3.出示歪,引导学生把字拆开,猜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们有了学习课文中的会意字的经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很直观地弄清楚图中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顺势教读字音,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
五、亲子互动,课后拓展
1.将本课的儿歌背给家长听。
2.请你和家长找一找,还有哪些有趣的会意字,把它们写下来教给班里的同学们。
设计意图:背诵儿歌,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背诵使学生加深对会意字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借助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1.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中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的特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具体,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指导写字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观察每个汉字的书写规律及间架结构,从而发现汉字的形体美,促进学生独立书写能力的提升。
5、一年级上册识字8:小书包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识字8:小书包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注重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本课设计力求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和识字能力的培养,用联想、比较、拆分、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夯实识字基础。通过反复诵读儿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学习用品,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生字卡片;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揭题: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书包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书字。图片 揭题时,只识字即可,不必指导书写。
拆分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数笔画书字由四笔组成,横折、横折钩、竖、点。
(3)观察包字,相机学习包字的偏旁图片包字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句、勺等)
(4)自由交流:你喜欢什么书?用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大家,可以说书的种类,也可以说书的名字。
(5)课件出示皮包、挎包、钱包、书包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包的名称,并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包?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音、形、义的组合,使学生不但记得牢,还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六个词语(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已经认识的字,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领读这六个词语。其余同学要认真倾听小老师的领读,准确跟读。
3.课件出示书、包、尺、作、业、本、笔、刀,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字卡中取出这8个生字,并展开小组识字活动:
一读:大声读出你认识的生字,并将这些字卡放在一边。
二学:拿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卡,请小组同学为你讲解字音和记住这个生字的好方法。
三议:将小组同学都读不准的生字或自己识记困难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集体交流识记方法。
4.集体交流:怎样能帮助同学准确记住这几个难字?先动脑想一想,再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1)笔:竹字头是竹字的变形。出示毛笔的图片。毛笔的上面是竹管,下面是毛,组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笔字。笔是会意字。
(2)尺:翘舌音,可以和尸进行对比,尺比尸多了一捺。
(3)作:平舌音,亻叫作单人旁。
5.巩固识字:
(1)开小火车:读字并组词。
(2)小游戏:小组内四人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将实物与词语卡片对应放好。小组内评价。
图片图片(3)记忆比赛:以课件的形式快速出示生字,一次出现四个字,看谁读得好,记得准。
(4)扩词练习:尺、本、刀扩词。
6.做课间操《上学歌》。
设计意图:这一片段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教师在导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并有创造性地进行部件组合、猜谜等游戏,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本领来制造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识记生字。
三、动手实践,有序表达
1.过渡:同学们学生字学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并在我们的小书包里找出它们。(读一个,找一样)哎呀!书包都被我们翻乱了,你们能自己整理书包吗?(自己试着整理书包。)
2.表达:教师建议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设计意图:联系儿童生活实际是教学的立足点,学生自主识字、流利表达是教学的重难点。本环节充分利用了教材课后习题的导学作用,将课后习题中单一的实践训练与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语言,说清楚自己做事情的顺序,将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1.学习书写刀字。
(1)引导学生发现刀字的撇是在田字格竖中线的位置起笔的。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和老师一起说笔画名称。(横折钩、撇)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示评价。
2.学习书写尺字。
(1)引导学生观察尺字在田字格中的大概位置:字的大部分在竖中线的右边。捺要写得舒展、圆满。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一边看一边说笔画的名称。(横折、横、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4)学生书写展示评价,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3.学习书写本字。
(1)说一说:这个字和哪一个字比较像?(木)这个字该怎么写才好看?注意最后一笔短横不要碰到撇和捺。
(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3)展示评价。
4.学生练习书写,要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设计意图:一年级是写字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字的基本笔画、写字的笔顺规则。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之中。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一共认识了8个生字,会写了3个生字。现在让我们和我们新认识的好朋友道别。(课件出示生字,学生齐读)
2.布置作业。
今天学过的字回家读3遍。预习课文里的小诗歌。自己整理书包。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识记生字,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能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导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朋友,早上,它陪我们上学。傍晚,它陪我们回家。离开它,作业本、语文书、笔袋保准无处安家,它就是我们的书包。(板书课文题目)
2.出示生词卡片: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指名朗读后齐读。
3.选择卡片中的一个或两个词语,练习说完整的句子。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学习韵文,随文识字
1.朗读小韵文:
(1)教师范读韵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自由练读韵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韵文,针对不足之处相互示范。
(4)指名朗读韵文,集体进行评议交流。
(5)齐声朗读韵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通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小韵文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说了什么?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韵文学习:
(1)学习第一句话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①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样的事物被称为宝贝?(我是妈妈的宝贝,紫砂茶壶是爷爷的宝贝)
②小结:值得珍惜的物品就叫宝贝。
(2)学习第二句话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①小组交流:小韵文里的宝贝指的是什么?先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宝贝的名字,想一想它们的作用,再填写学生活动卡,最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活动卡。
②集体交流:带着对这些宝贝的喜爱之情朗读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朗读时可以适当突出真不少等词语,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试一试。
(3)学习第三句话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
①指生朗读,重点认读课字。课是左右结构的字,上课要用语言来交流,所以是言字旁。
②静悄悄是什么意思?(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是静悄悄的?(夜里静悄悄;大人没回家时,家里静悄悄;站队时静悄悄。)
③朗读全句,说一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上课时不要玩文具,下课后要及时收拾好文具不乱丢乱放。)
④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一定要养成,带着自信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4)学习第四句话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①出示图片,体会日出的时候就是早晨。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早字。
②学习校字。校是左右结构的字,是形声字。
③指导朗读。
图片4.齐读韵文。
5.做课间操。图片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识字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创编,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实现教学目标。
三、实践操作,有序表达
1.激趣:小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是我们的宝贝。你们会使用这些宝贝吗?
2.说一说怎样削铅笔。引导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话。
3.小组合作说一说怎样在桌面上摆放学习用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方位词。我把( )放在( )的( )边。
4.汇报展示摆放的结果。
设计意图:创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想说、能说、抢着说的意识,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和语言文字的使用者。
四、指导写字,认真细致
1.学习书写早字。
(1)引导学生观察早字的字形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日略扁,十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一边看一边说笔画的名称:竖、横折、横、横、横、竖。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2.学习书写书字。
(1)引导学生观察书字的字形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字的横折钩的横写在横中线上,左边略低,右边略高,竖写在竖中线上。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一边看一边说笔画的名称,讲解书写规则:从上到下。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每一笔、每一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讲解起笔、收笔的位置和笔画的轻重、长短及占格等情况,这样,学生的第一印象会比较深刻。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练习结合起来,才会写出美观大方的字来。
五、课堂巩固,课外拓展
1.读两遍课文。新学的生字读3遍。
2.自己整理书包,收拾自己的书桌桌面。和家长介绍自己是怎样摆放桌上的物品的。
设计意图:巩固识记生字,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理、自主的能力,让学生与家人分享学习的快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教学反思
为了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的主人,成为语言文字的使用者,本节课,我重点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
1.情境中趣味训练。情境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有效媒介。在本节课中,我先后创设了借助学习用品读词、整理小书包、联系生活体验静悄悄等多种情境,促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增强对字词及韵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2.活动中趣味训练。活动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在本节课,我多次创设这样的体验活动,例如,一边读词语,一边从书包里掏出物品,一边介绍这些宝贝的名称,并说清这些物品被称作宝贝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了想说、能说、抢着说的意识。
6、一年级上册识字6:画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上册识字6:画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7、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n en in un ün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n en in un n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anen in un n》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第12课,教材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课的主体内容五个前鼻韵母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以及一幅情境图,情境图中隐藏着很多前鼻韵音节;第二部分是声母与前鼻韵母相拼的拼读提示和拼出来的音节;第三部分是一幅风景图和对应的四个词语;第四部分是一首诗歌《家》,诗歌注了音,本课要学习的多个前鼻韵母包含其中;第五部分是本课要求会认的三个生字与要书写的音节词提示。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读准音,认清形。
2. 正确用an、en、in、un、n和声母拼读。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音节词。
3. 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蓝天、白云、草原、森林4个词语;正确朗读诗歌《家》。
4. 认识草、家、是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本课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正确认读,与声母的正确拼读。
2. 巩固j、q、x与an、n相拼省掉两点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韵母,导入新课
1.复习单韵母:同学们,我们学习的六个单韵母,大家一起背一背。
(1)全班背、指名背。
(2)板书六个单韵母。
2.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五个新的韵母,它们和我们前面学的单韵母有关系哦!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
(2)师在单韵母后面一次加上n,完善课题:an en in un n
(3)聪明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今天要学习的韵母就是在单韵母的后面加了一个n!不过,o的后面没法加n,因为,o的后面加n,音发不出来,所以没有这个韵母。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学习从单韵母的复习导入,注意旧知新知的衔接。学生首先从形状上认识五个前鼻韵母,开门见山,省时高效。】
二、抓住发音,教学韵母
1. 引出类别:这五个韵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前鼻韵母。请大家跟我说
前鼻韵母,前鼻韵母。
2.教师示范:这五个前鼻韵母怎么读呢?请大家听老师读。
教师分别指着韵母发音。
3.带读韵母母:
(1)请同学们跟我读:
ananan
enenen
ininin
ununun
nnn
(2)师讲授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巴先做好发单韵母的口型,发出单韵母,然后把嘴巴迅速合上,使声音从鼻腔里传出。
(3)学生自由练习
(4)带上四声,学生自由练习。
(5)指名发音,相机纠正。
(6)小老师带读。
4. 自由拼读:前鼻韵母可以和很多声母做朋友,下面,我们就来拼一拼吧!
(1)拼读双拼音节: ban man gan han zhan shan ran
pen fen ken chen ren zen sen
bin pin min lin jin qin xin
dun tun lun gun kun hun zhun
jun qun xun
(2)根据下图,拼读三拼音节,提示上两点省略规则:
(3)拼读三拼音节:
b-i-an p-i-an m-i-an d-i-an t-i-an l-i-an
j-i-an q-i-an x-i-an
5.指名拼读:谁愿意把这些音节拼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随机挑选音节拼读。师生评议。
6.全班拼读:
(1)全班同学一起拼读。
(2)全班开火车拼读。
7.带调音节拼读:
(1)出示音节花瓣图,学生自由拼读。
(2)学生拼读给同桌听。
(3)随机指名拼读。
8.认识整体音节:
(1)这节课我们还将学习三个新的整体认读音节:yuan yin yun
(2)教师带读。
(3)学生带上四声练习。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的教学,任务较重。第一步是五个前鼻韵母的认读,教学策略是教师多带读,学生多实践。第二步便是韵母与声母的拼读,这是掌握韵母的关键。我们先不带调,让学生尝试拼读;接着带上声调,让学生练习拼读。为了遵循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先让学生学习双拼音节,再让学生学习三拼音节。在学习三拼音节时,我们着重指导了介母i和韵母an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这是因为在这样的音节中,an的发音发生了变化,不能当作an来对待,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建议将i和an当做一个整体来教,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很多。第三步是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按照教师带读、学生练习的步骤完成即可。】
三、观察插图,寻找音节
1.引导看图:同学们,我们来完成一个探宝的游戏。我们今天拼读的好多前鼻音节都藏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到几个呢?
2.寻找音节:
(1)学生欣赏课本第46页图片。
(2)交流汇报。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一一出示含音节的词语卡片:
预设:
◆电视屏幕里是雄伟的天ān门。
◆电视屏幕里还有lntiān、白yn。
◆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kn电视,妈妈正在n遥控开guān。
◆爸爸坐在左biān,妈妈坐在右biān。
◆爸爸戴着yǎn镜。
◆妈妈脖子上戴着项lin。项lin是绿色的,由一cun yunyun的珠子组成。
◆妈妈留着duǎn发。
◆沙发上yn着绿色的条wn。沙发很柔ruǎn。
◆爸爸穿着ln色的上衣,衣领上有ln色的条wn。
◆茶几上放着sān种yǐn料,其中有两gun可乐。
◆电视机旁biān有一个足球,足球也是yunyun的。
(4)教师带读含前鼻韵母的词语。
(5)学生开火车读。
3.练习说话:谁能把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对课文主题图的利用,重在突出音节的再现与巩固。在看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寻找隐藏的音节上,学生会觉得像探险一样,非常好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音节寻找出来后,再次认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四、朗读儿歌,巩固拼音
1.看图学词:
(1)放假了,聪聪的爸爸妈妈要带他去旅游,大家看,他们一家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2)出示课本47页插图,指名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出示拼音卡片,学生拼读:lntiān biyn cǎoyun sēnln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蓝天、白云、草原、森林
2.朗读儿歌:看到这样的美景,聪聪的爸爸忍不住感叹道:我想到了两句诗: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课件出示。)妈妈接着说:我也想到了两句诗: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课件出示。)爸爸说:聪聪,你也可以想两句诗吗?聪聪想了一会儿,说:我想到啦!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课件出示。)爸爸、妈妈连连夸奖聪聪:我们的聪聪也是小诗人咯!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聪聪一家写的诗了吗?没记住的同学,赶紧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小组比赛:我们分小组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4.全班齐读:
(1)师生合作朗读。
(2)全班一起读一遍。
(3)同学们会背了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5.认识生字:诗歌中的三个生字大家会认吗?
(1)指名认读。
(2)组词开花。
【设计意图:将看图读词读诗结合起来,用聪聪一家去旅游将所有内容贯穿在一起。文中诗歌的出示,变成了聪聪一家创作的过程,更有情景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做到能够背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
五、抄写音节,加深认识
1.教师示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抄写几个音节词语,请大家看老师在四线格里书写。记得我们的规则哦:有头往上申,有尾往下拖,无头无尾中间做。
2.学生练习:请大家在书本上描红各一遍。然后在拼音本上各写两遍。
【设计意图:练习书写,老师先示范,重点提示笔顺和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学生描红、练习,练习的遍数不宜太多。书写的规则用儿歌加以提炼,很有必要。】
【板书设计】
12 an en in un n
(板贴音节卡片)
8、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o ou iu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o ou iu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⒉学习声母与a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及其四声。
2、能区分复韵母iu和ui。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卡片出示六个单韵母,请生看师的口形,猜一猜读的是哪一个单韵母。
2、玩摘苹果游戏复习复韵母ai ei ui。(课件出示)
导入:单韵母的本领可真大呀!除了能组成ai、ei、ui外,还可以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想不想跟他们交朋友啊?(板书课题)
二、 教学复韵母ao ou iu。
1、教学复韵母ao。
(1)看插图说话引出ao:图上画着什么?(奥运会的标志:奥运五环)你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儿举行吗?
(2)领读:奥运会,复韵母ao 就是奥的第一声。板书:ao。
(3)ao怎么读呢?
教师示范读ao,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和发音,(指导:先发a音,紧接着向o音滑动,a重o轻,就成了ao。),自己试读、让好的学生领读、齐读、指名读。
(4)现在老师要为ao戴上四顶声调帽子,想一想我该把帽子戴在谁的上面?老师这里有一个口诀可以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标调歌,后课件出示ao的四声)
凹凸āo āoāo 熬药o o o 棉袄ǎo ǎo ǎo 骄傲 o o o
(5)ao,很喜欢交朋友,瞧他和声母手拉手组成了音节,你会拼吗?
zao sao shao yao
2、教学复韵母ou。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藕。)谁能把ǒu改成第一声来读一读,出示:ou。
(2)看老师示范念ou,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o音,很快地向u滑动,o重u轻。)
(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ou的声调帽子又该怎么戴呢?(出示课件)
海鸥海鸥ōu ōu ōu uuu,真奇怪 莲藕莲藕ǒu ǒu ǒu怄气怄气u u u
(5)同样的我们的ou也很喜欢和声母交朋友,(课件出示)拼读lou zou zhou you
3、教学复韵母iu。
(1)看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人们在水池里游泳。)游泳的you含有iu的音。出示:iu。你会读吗? (发音时,先摆好i的口形,然后向u过渡,形由扁到圆就发出iu的音。)指名读,齐读。
(2)你会给iu标调吗?请学生上台标声调。
(3)(课件出示)课间操,拍手歌,四声练习:
iū, iū, 什么iū, 努力学习要得优。
i ,i , 什么i ,鱼儿鱼儿水里游。
iǔ, iǔ, 什么iǔ, 你是我的好朋友。
i ,i , 什么i ,上下楼梯要靠右。
(4)iu和ui的比较
我们该怎么去区别他们俩呢?(指导游戏,师分别拿着i、u的卡片,交换位置,让学生来认。)
(5)老师今天也请来了iu的几个好朋友,快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拼读:jiu niu liu 。
三、指导书写ao ou iu
我们已经认识了ao ou iu,会念他们的名字了,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四线格家里好不好?
1、(课件出示),边观察边想一想在四线格中书写ao ou iu要注意些什么呢?
2、师范写,生书空练习。
3、生练习在拼音格中书写。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带领学生说顺口溜:a和o在一起,ao ao ao,o和u在一起,ou ou ou,i和u在一起,iu iu iu。
2、今天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我们认识了三个复韵母朋友:ao、ou、iu,让我们再一起念一念他们的名字吧。
五、作业设计
1、把今天认识的三个朋友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2、ao ou iu 各写一行。
9、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zh ch sh r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zh ch sh r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zh、ch、sh、r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平舌音的基础上学习翘舌音,就以汉语拼音本身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这一因素设计了帮助学习声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歌之中,寓学于乐,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作为一年级新教材中一个颇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每位实验操作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针对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力求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 r 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富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学生学习语境歌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表音表形图,探究字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说说,在发音时发现了些什么,让学生在体会发音的过程中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
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又设计了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在课的结尾处我把语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弹奏出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再一次读一读语境歌,唱一唱语境歌,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和语境歌体现了汉语拼音教学是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也使一堂课的内容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进入新课教学,又在欢乐的歌声里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知,导入新课
1.抽读声母卡片: z、c、s, z整体认读音节zi、ci、 si
小朋友,昨天,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还记得吗?来,谁跟它打个招呼?
2.指名读,齐读。
z、c、 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平舌音)zi、ci、 si我们又 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复习旧知入手,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这是每个学生都愿意接受的,并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实物投影打出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zh、ch、 sh、r
出示zh、ch、sh、 r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间?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 r (伺机出示卡片 r ),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 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2.师:对,这就是狮子的sh (伺机出示卡片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吃小猴
3.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ch, (伺机出示卡片ch),狮子吃上小猴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2h, (伺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 zh、ch、sh、r,教师板书课题。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这些字母他们不认识,但是用这些字母识记的语音都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合理地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能化难为易,大大地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
三、借助语境歌学好zh、ch、 sh、 r
1.学习语境歌
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老师范读儿歌(配乐)
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
想学一学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语境歌短小精悍,语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学的字母同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读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铺垫。】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1)小组学习
①小朋友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语境歌的时候,已经把zhi、 chi、 shi、 ri都读准了 ,如果老师让上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母能读好吗?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学过声母的发音方法,联系书上的图画读好这4个声母并说说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这部分的学习,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交流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这几个字母的发音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它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③听老师范读。
④指名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⑤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2)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ch、 sh同z、 c、 s的发音)
①老师读一个字母,小朋友单相同读音的卡片。
②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举卡片。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一设计,将枯燥的复习巩固溶人了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区别乎翘舌音的不同。】
(3)看谁记得牢
①zh、ch、sh、r小朋友都会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来记住它们呢?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指名回答。
【让学生想个办法来记住字母,这对已有些识记汉语拼音经验,并喜欢探究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机会,他们都会跃跃欲试。】
四、教学zhi, chi、 shi、 ri
1.教学zhi、 chi、 shi、 ri 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ch、 sh、 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ch、sh、r它们也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 zhi、 chi、 shi、 ri.
(3)谁会来当小老师读?试一试。
(4)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5)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
zhi
chi
shi
ri及它的四声。
(1)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五、巩固练习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来吧?
2.老师边弹琴,边唱语境歌,学生跟唱语境歌,边唱边表演动作。
【让学生跟着琴声演唱语境歌,不仅使已学的字母得到了巩固,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六、课堂作业
作业抄写四个声母,每个四遍(包括描红)。
抄写音节各一遍。
10、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b p m f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b p m f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四个声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声母b、p、m、f与单韵母的拼音,会拼读
图片等音节。
3、初步学会读轻声。
4、会在四线格里照样子抄写b、p、m、f四个声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b、p以及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卡片认读带调单韵母。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声母。母的发音和单韵母不一样,它念得又轻又短。
三、教学声母b。
1、图说话引出b。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b这个音就是把广 播的播读得又轻又短。
2、教学b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吐气成音。读时要轻而短。
(2) 示范读、领读,正音。
(3)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 b像什么? 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读顺口溜:我听广播b、b、b。
3、学习b和a的拼音。
(1)看图引出图片。
图上画着什么?(一只小白兔,拔个大萝卜。)
(2)片演标两音相碰:
图片让学生拼读,体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成一个音节: 图片
(3) 念儿歌,边读边表演,作为课中操: 一只小白兔,拔个大萝卜。
四、教学声母p。
1、看图说话引出p。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可以这样说: 冬冬用脸盆泼水。泼 的声母是。
2、教学p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突然张开嘴唇,把气送出,发出p音,要轻而短。
(2)示范读、领读,正音。
(3) b、p对比读。教师用一张白纸放在嘴前,读b时白纸不动,读p时气流吹动白纸。让学生口对着手心试读,体会送气和不送气的不同。
(4)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想象,p的一竖像水往下流,p的半圆像脸盆。顺口溜: 脸盆泼水p、p、p。
3、学习p和a的拼音。
(1)出图片
图上画着什么?(一只猴子在爬竿。)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正音、领读。
还可变声调,让学生拼读:图片要求带调拼读。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卡片。.
2、用纸条演示,教师读音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在发什么音?
六、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m、f以及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集体练,个别读)
2、拼读图片级四声。
二、教学声母m。
1、图说话引出m。
摸的声母是m。(出示m)
2、教学m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气流从鼻子出来。
(2)记忆字形。用顺口溜记字形:两扇小门m、 m、m。
3、指导书写。m的笔顺是: m, 一笔写成。m写在四线格的中格。
4、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图片
三、教学声母f。
1、图说话引出f。
2、教学f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 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摩擦一下发出音。
(2)记忆字形。
可用顺口溜:像根拐杖f、 f、f。像把雨伞f、 f、f。
3、指导书写。f两笔写成,写在四线格的上格和中格。
4、教学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图片
四、巩固练习。
1、猜字母。
(1)两扇小]是什么声母?
(2)一竖像天线,右下半圆像收音机,是什么声母?
(3)一竖像水往下流,右上半圆像个盆,是什么声母?
(4)像根拐杖是什么声母?
2、听音取卡片。教师读一个声母,学生取出卡片。
3、用胩片认读声母和音节。
11、一年级上册课文14小蜗牛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年级上册课文14小蜗牛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学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看图学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观察、朗读、识记、想象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以及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的歌词写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你们觉得这首歌中唱的小蜗牛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
3.过渡: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zh zi hi zi wn qun bin hu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fā y hǎo jiǔ wō ni wn bɑ p yɑ p
发 芽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2)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是翘舌音;吧是轻声。
(3)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学习新部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到王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长横变成提。 图片 图片要写得窄些。
5.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2)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的朗读情况。
(5)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小蜗牛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6.学写对字。
(1)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对的结构。
(2)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起笔要比图片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3)学生先描红,再动笔写一个。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全文注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感悟提升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它们的用法。
2.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第一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儿?做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4.学写妈字。图片 朗读中指导书写,要做好读与写的衔接。
(1)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2)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强调女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提,书写时要瘦一些。
(4)学生先描红,再动笔写一个。
5.从第2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6.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样子,想象一下,这对母子的感情怎么样?(很好)蜗牛妈妈会对小蜗牛说什么呢?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4)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5)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6)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7)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8)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同学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7.小结: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它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1)过渡: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引导学生读文识字。
①这部分是谁说的?指导学生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强调哦读四声。
②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树叶全变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注意第3、5、7自然段结构相同哟!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图片
(1)过渡: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2)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说明了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做什么的句子。
③用波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的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个人一组合作分角色练读。提示学生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饰演小蜗牛、一人饰演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1.过渡: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2.小黑板出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图片 可图文结合,读文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说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展示评议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强调:
全字的图片要盖住下面的王,王的第一横落在横中线上。回的竖向笔画都要微微往里斜,横向笔画之间和竖向笔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
5.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书上描红,观察自己的书写与书中的不同之处。
7.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8.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小蜗牛
小树发芽 许多草莓 有蘑菇,树叶全黄了 雪,树叶全掉了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大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12、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13、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并能联系上下图合理想象故事结尾。
2.能按图画顺序讲清楚图意,借助图画细节试着将故事讲得更清楚。
3.认真倾听,通过关键信息知道别人讲的故事所对应的图画。
【教学重难点】
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认真倾听,能知道别人讲的故事所对应的图画。
板块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出示《父与子》,询问学生是否读过以及是否喜欢。
2.教师与学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按顺序讲清楚图意(讲的要求);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听的要求)。
板块二:指导看图,讲好故事
(一)一说按顺序:讲清故事
1.学生依照图画顺序,自由交流故事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按顺序讲清楚两个关键要点进行评价。
①借助图画的序号理清顺序,帮助不漏图、不跳图。
②抓住人物以及事件,把故事讲清楚。
③在讲连续几幅图的故事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连接词,例如:然后、于是
3.教师再次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小结:抓住图中主要的人物和事件,使用连接词将故事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把故事讲清楚。
4.学生自由讲故事、同桌互讲故事,并根据评价表进行同桌互评。(教师出示评价要求:按顺序、讲清楚/不插嘴、认真听)
(二)二说仔细看:讲好故事
1.教师范讲,引发质疑。
2.教师提问学生有何需要注意的事项或者补充的内容。
3.教师借助故事大王的录音,示范讲故事。
4.对比故事,小结方法:看图讲故事的时候还需要仔细观察图片,这样就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细节,帮助我们把故事讲得更清楚!
5.即时操练第一幅图,习得方法: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幅图,注意结合图画细节来讲故事。
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自由练习讲故事。
7.教师邀请5位学生按照图画顺序串讲故事。
教师小结:讲故事的时候要仔细关注故事发生的环境,抓住人物的动作,还可以适当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帮助把故事讲得更加具体、生动。
8.运用上述方法,同桌之间互讲故事,并根据评价表进行第二次评价。
9.请23位学生上台展示完整故事,并请学生进行点评。
(三)三说补结尾:补充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给漫画故事补充结尾。
2.学生自由思考,并分享自己关于结尾的想法。
教师小结:有了这样的点睛之笔,我们的故事会讲得更加有声有色!
板块三:填补标题,分享感受
1.学生为故事补充题目,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聚焦特别之处:这组漫画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父与子都不约而同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所以故事的题目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板块四:拓展延伸,链接课外
1.分享好书:《父与子》是世界著名的连环漫画集,其作者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书中所有生动有趣的故事都是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平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图片
2.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整本漫画没有任何文字,却通俗易懂,令人捧腹大笑。课后大家可以仔细品读这本漫画书,还可以讲一讲或演一演书中的故事。
3.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父与子》,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14、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说一说。
1、挑选自己亲手制作,并且是最拿手的一件手工作品,和同学们互相欣赏一下。
2、初步练习说一说,想一想怎样才能说清楚制作过程。
3、仔细看看插图,想一想图上是什么手工作品?它有什么特点?怎么介绍?
图片
我做的是飞机模型。首先我用废旧的塑料瓶做机身,然后用剪刀剪出机翼和尾翼,贴在机身上并固定好,这样飞机模型就做好了。看到自己的成果,我很高兴。
在介绍自己的手工时,要介绍清楚以下几点:
A. 说清楚制作过程。
针对制作的手工作品,说清楚手工作品及组成部分的名称,制作时所用的工具的名称,以及重要的步骤等。
B. 按顺序来说。
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最后或第一步、第二步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
C. 说说制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发言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
二、小组交流说一说。
刘星:我制作手工笔筒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将绿色卡纸在纸杯上缠绕一圈,并用胶水粘上,然后画上脸上的图案,再用黄色卡纸做两个细细长长的胳膊,再拿剪刀在纸杯两侧各扎一个小洞,将两个胳膊穿过小洞,这样胳膊就装上了,一个漂亮的笔筒就制作完成了。
王利:我制作的是七星瓢虫。我首先把乒乓球用剪刀剪成两半,用其中的一半做瓢虫的身子,一个瓶盖做瓢虫的头。然后把头和身子用胶带固定在一起。用红色的卡纸剪出瓢虫的两个触角,黑色的卡纸剪出七个小圆片, 做瓢虫身上的花纹,再用橙色的卡纸剪出瓢虫的六条腿。最后用胶带把剪好的纸片粘贴在相应的位置。一个漂亮的七星瓢虫就做好了。
三、评议谁最棒。
小组评议,看谁讲得最具体、生动。
说说哪位同学介绍得好,好在哪里;哪位同学最会听,表现在哪里。
15、三年级上册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创新教案】
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积累童话故事,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量,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把课外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给学生听。
2.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是谁写的?看来同学们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有哪些动人的童话故事。
3.板书课题。
二、交流读书收获
1.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从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看的,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
三、读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
1.出示《安徒生童话》的封皮。
(1)学生找书名和作者。
(2)你读过《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吗?
2.出示《丑小鸭》的故事梗概。
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他很丑。其他的动物,如鸡、狗、猫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它们都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对他评头论足,说:你真丑得厉害,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鸭子结婚,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它们都认为自己门第高贵,了不起,其实庸俗不堪。相反,丑小鸭却是非常谦虚,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结婚。他觉得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就在广大的世界里有天晚上他看见了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说不出的兴奋。这就是天鹅,后来天鹅发现丑小鸭是他们的同类,就向他游来用嘴来亲他。原来丑小鸭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即使他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3.出示《丑小鸭》的片段内容。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
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1)师生一起阅读。
(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3)阅读时,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5)师生评议。
四、读童话故事《稻草人》和《格林童话》
1.介绍叶圣陶及《稻草人》
当你进入叶圣陶所写的《稻草人》的世界,你会知道在夜间的田野,星星是怎样眨眼,月亮是怎样微笑。你还会知道,田野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辛苦和悲伤。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代表作《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块丰碑。
2.介绍格林兄弟和《格林童话》
打开《格林童话》,你能从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德国民间故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灰姑娘虽然身处逆境,却仍然心存美好,真诚待人;傻小子不知道害怕是什么,他勇闯魔归宫,惩罚了恶魔们
《格林童话》是18世纪初两位德国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搜集整理而成的。《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白雪公主》等不仅在德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早已超越国界,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
《格林童话》自1812年问世以来,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已被译成世界上一百四十余种文字,其中《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不来梅城的乐师》《睡美人》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许多还被改编成各种戏剧、歌剧和芭蕾剧搬上舞台,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说,《格林童话》以一种特有的文学风格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它的影响超越了它的国界,也超越了它的时代。
五、童话故事推荐会
1.谁来向大家推荐优秀的、有趣的童话故事?
2.小组交流。
3.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读书的好习惯?
出示泡泡语:每次读完书,小心地把书收好,不把书弄脏。
4.小结:是啊,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同时我们要好好爱惜书籍,做一个文明的小读者。
六、建立班级快乐读书吧
1.怎样让班级里也有一个快乐读书吧呢?读书吧里的书从哪里来?
2.怎样运用快乐读书吧里的书来阅读呢?
16、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所以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刚才在听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2.自由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和同桌交流。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认读多音字:挨、背、圈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简单介绍:私塾。(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2.仔细读2~9自然段: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交流)
(1)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表达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学习精神?
(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孙中山并不知道先生会怎样责罚他,但他还是问了。说明他是个有勇气、学习认真的孩子。)
3.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4.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5.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6.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7.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颜真卿的《劝学》
七、课后作业
1.积累有关质疑的名言警句。
2.收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只读不讲
孙中山大胆提问
不懂就要问
先生讲 学生听
17、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畅游书海的时候,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当我们一次又一次感悟书香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书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忆读书》。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解读立根原在文本中
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因此教材在小学教材中,安排了多个以书为主题的单元。《忆读书》是五年级上册书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冰心老人89岁时,在国际扫盲日和教师节前夕,写得一篇回忆录。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经历,由于所写内容和学生实际接近,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投入和情感共鸣,进而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道理。
分析学情知彼所知与所疑
经过四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日益增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用画情节曲线和列提纲来概括主要内容,通过提问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人物特点等。同时,对于现在的孩子,书可以说已经是他们生活中很好的伙伴,对读书有不同程度的喜爱,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定目标目标引领向前行
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做到有机整合,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以及我对教材的研读领会、对学生学习实际的分析把握,我计划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独立识字学词。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重难点)
3、学习写回忆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精心设计简实高效显特色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力求惜时、增量、提效。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线,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我预设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主题导入。
(二)自主读识。
(三)合作读议。
(四)读写结合。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主题导入(在名言中相遇----让书走近孩子)
我这样导入:书是神奇的,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书主题单元,学习冰心写的《忆读书》。板书题课和作者,齐读课题。以主题书来导入,语言简洁,带学生快速入题。最后出示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二)自主读识(在初读中相识----让书亲近孩子)
1、谈所得。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运用学过的方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要利用工具书去解决,力争在短时间内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留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后,我将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来谈所得。如:谈对冰心的了解、讲讲自己对文中所提到的四大名著的有关知识,我会课件出示相关内容随机补充。我准备以抽测学生读文的方式来检测课文朗读情况,对天罡地煞、着力、怒发冲冠这几学生不容易读准准的词,我会注意做好纠正与强调。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学生可能会说的比较零散,我准备从课题来这样来引导:课题的忆是回忆的意思,冰心奶奶在文中都回忆了什么?她在这篇文章里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文章的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很容易被提炼出来,我随机板书。
2、释所疑。
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通过自主读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准备借用同桌或小组的形式来提出所疑,解决疑惑。对于疑难的问题,我要及时释疑。
(三)合作读议(在交流中相知----让书浸润孩子)
1、针对中心,确定议题。
恰当议题的确定是这一环节最为关键的一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个中心句,是冰心奶奶对自己童年读书的总结,也是对孩子们的期望。让学生理解并努力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准备把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作为合作议题,用核心问题来统领全文的学习。
2、提示方法,悉心指导。
教法得当,一个环节的多重功效,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针对合作议题,我准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提示学习方法,做好悉心指导。把课堂变学堂,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及时提示。课件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和问题相关的词句,读一读,在感受深刻的语句旁做批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巡视及时提示。如:学生可能会圈画出时间词,书目名称,从读书的时间长,读的书多来理解多读书,而会忽视还可以从书的种类多来理解。我会及时给个别学生提示,指出古典诗词外国文学文言文等词语,这样会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多读书。
合作交流,适时点拨。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还需借助同伴来完善自己的理解。我又会及时提示:小组合作交流,抓住一个或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由代表做好发言的准备。我会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完善理解。如:对读书好的理解,学生可能只会把直接描写读书好处的语句找出来来概括,理解不够透彻,我会及时点拨学生,要结合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或自己的读书感受来谈理解。学生就会这样来谈:读书对作文课有帮助,因为作者读《聊斋志异》是文言文的。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还可能会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来谈感受。这样学生谈到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有理有据。
全班展示,巧妙引导。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指引。如:学生可能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理解不深刻,谈不出读书带来的快乐。我引导学生可以结合冰心奶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词句来谈体会,这样学生会从听得津津有味、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含泪上床、等词,感受到冰心奶奶读书时,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这是读书带给她的另一种享受。在语言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将会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理解逐渐加深,逐渐透彻,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读写结合(在读写中相忆---让书引领孩子)
为了落实学习写回忆类文章的一般方法这一目标,我会运用读中悟法,读中学写的方法,再次引导学生先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冰心奶奶在写回忆自己读书经历时,都用了哪些方法?学生可能会总结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先写都读过那些书,最后写读书的感受,还可以选取感受不同的书来写。明白了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此时,学生有话可说,有本可仿,我适时安排读写结合,准备学写《我忆读书》,进行能力迁移。因为课堂时间关系,我只让学生写出习作提纲,
布置作业:(在阅读中相伴---让书滋养孩子)
课后布置作业:完成习作。课内延伸到课外。还会建议学生选读冰心的寄小读者等书,扩大阅读量。
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最后,我会用这样的语言来总结和激发学生:孩子们,正是由于冰心奶奶在少年时代读过那么多有益的书,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我们爱让书籍,爱上阅读,让浓浓的书香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目的及重难点的直观体现,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为内容,简洁、明了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再以书的简笔画做衬托,使板书形象、美观,给学生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我将努力做到:文本解读把握编写意图;目标定位注重综合能力;教学流程简约实用;方法指导灵活多样,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到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谢谢!
18、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重点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中有益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中有益的读书方法。
【难点】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师点拨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书籍的图片,并配以激情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知、诲
急(古今异义):古义(要紧、重要)今义(急躁、着急)
2.了解主要内容
本文节选的是古人关于读书的言论,告诉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三句名言谈读书。
第二部分:朱熹谈读书,重点强调了三到读书法。
第三部分:曾国藩谈读书,重点强调了三要读书法。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论语》中的三句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勉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要踏实认真,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觉得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勤奋好学,永不满足)
2.朱熹谈读书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做事都要用心,只有事事用心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曾国藩谈读书
读书有三要: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作者采用了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河伯观海、井蛙观天的例子来证明这些人都是没有见识的人,强调了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立志已定,便要付诸实践,在恒字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环节三:巩固提升
1.拓展延伸知识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跟读书有关的文字、故事。
教师:读书这个话题亘古不衰,而且历久弥新,你还知道哪些古人或今人谈读书的文字、故事,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吧!
2.教师补充作小结
这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古人是怎样谈读书的,《论语》强调勤奋、谦虚而又踏实认真的读书方法;朱熹提倡读书要做到三到;曾国藩则强调读书三要,这些读书方法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环节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录成小视频,录得好的作品会被发到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上。
2.搜集更多的古今中外跟读书有关的文字、故事,在下周读书会上做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一、《论语》
二、朱熹三到
三、曾国藩三要
19、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下)午好!
我是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鸟的天堂》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文章,作者是巴金先生。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静态的大榕树和群鸟乱飞的活泼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情感表达充沛,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阐述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根据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学习基本情况的分析,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解文中描写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及其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景象。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学习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描写手法。
二、说学情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分析好教材,还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处于感性思维活跃的阶段,想象力丰富,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是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都有机会欣赏鸟的天堂这样难得的奇观,而且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能力还很不足,因此在学习课文、理解句子、体会感情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学法
下面我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依据本课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法:一是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二是启发式教学,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讲授法,补充讲授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深入学习。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会学。针对本课,我将引导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等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再说说整个说课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在遵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五个板块来进行本课的教学,它们分别是: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板块:走进鸟的天堂,感受大榕树;
第四板块:走进鸟的天堂,感受群鸟活动;
第五板块:破解难点,总结升华。
本课教学时间是1课时。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在导入环节,我计划采用从题眼入手的方法导入,指着黑板上的题目问学生: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地方叫做天堂?先让学生分别解释下天堂的几个意思。在学生弄懂文中天堂的所指意思以后,接着追问: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哪里?写了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有点明中心的作用。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题眼入手,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导入完毕,新课开授。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让他们边听、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词,并且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
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
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
③勾画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感受的语句。
听完朗读以后,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这一环节我会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词语,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不可计数的数的读音,应接不暇的暇的写法,这一环节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我设置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我会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第三板块:走进鸟的天堂,感受大榕树
此环节为本课教学重点之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榕树大、茂盛而富有生命力,体会静态美,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59自然段),把有关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出来,想一想作者描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在学生朗读后,根据学生的分享发言进行小结:榕树的特点是大、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然后,指名读一下描写榕树大而茂盛的语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指导学生:
(一)指导学生体会榕树大的特点
1.抓住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如第6段中的许多株一株两株等词语,针对这些词语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我认为是许多株,有的朋友认为是一株,还有的认为是两株?同时,还应让学生朗读此段,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榕树的大。
再如第7段中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三句话,引导学生分析不可计数一词,追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能回答出枝上又生根。
2.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学生自由想象枝上又生根的画面,来体会榕树的大。
3.利用多媒体。我会出示大榕树的图片,边讲解边理解枝上又生根的意思,这样更直观可感。
(二)指导学生体会榕树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特点
1.抓关键词语和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如第8段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几个句子,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数量词来体会榕树多而密的特点。再通过抓住翠绿颤动等词语来体会榕树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特征。
2.抓抒情性的句子。如第8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榕树的无比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其实是对大榕树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赞美与喜爱。
这一环节,有方法,有指导,在理解关键词语和语句深刻含义的基础上,也使学生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了他们心灵上琴弦,引起了学生情感上共鸣,也解决本次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板块:走进鸟的天堂,感受群鸟活动
此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我通过指名读1213自然段,提示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课文。当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后,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然后交流。引导学生从鸟的数量多、形态多、姿态多等方面感受美的画面、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学生通过想象讲述鸟可能会有的各种形态,从而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可感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第五板块:破解难点,总结升华
在前几个板块的学习后,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呢?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
最后布置作业。请你为旅游景点大榕树写一篇导游词。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
五、说板书
最后我来说说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显示教学思路,利于学生理解,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鸟的天堂
第一次 榕树 大 美 (静态)
第二次 鸟 多 欢 (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以上就是我对《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说课,谢谢各位考官!
20、五年级上册22课四季之美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二
五年级上册22课四季之美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二
一、研读课题,自然带入
1.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2.学生齐读课题,结合所学谈谈自己见过怎样的四季之美。
3.导入:我们知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研读课题,抓住关键词分析,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的题目中的哪个词值得我们探究?
预设:美。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美吧。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课时所学,初步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特色,为本课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文本,感悟美
1.抓四季,明顺序,学以致用。
(1)从课题中的四季一词,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
①四季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②四季一词还暗示了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时间顺序。
(2)过渡:对,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其实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都藏在文章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3)课件依次出示段首句: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引导学生静静地读,看看这是一种怎样的构段方式。(什么季节最美是什么时候。)
①引导学生集体轻读这几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
几个句子都有相同的部分最美。前一个词是表示季节的词,后面都有表示一天中的时间的词。
②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四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交流发现有什么作用。
预设:
都在自然段开头,且是中心句,能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③小结:像这样的既是段首句,又是中心句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总领句(总起句)。很多文章中都有这样的句子,这么多作者喜欢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鲜明。
(4)课件出示: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四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①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主要运用刚刚学过的写法来说。(春天最美的是水,夏天最美的是峰,秋天最美的是晖,冬天最美的是岭和松。)
②鼓励同学们试试,能不能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换一种说法。
图片重点从云、萤、鸟、火四种景物上体会四季的情趣。
2.究情趣,悟意境,读中升华。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并且根据自己的读书收获填写手中的阅读卡片。在小组内和同学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2)生读书交流,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情趣?从哪句话、哪个词中体会到了这种情趣?
①抓住天空与云彩的颜色体会这是一种柔和安静之美静态美。(板书:云)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②抓住流萤体会在夏夜里流萤飞舞的美丽情景。(板书:萤)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夏季多雨,引导学生想象:下雨时有什么景观或乐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夏之情趣。(配乐)学生听后自主朗读第2自然段。
③抓住鸟儿体会秋天黄昏时的动态美。(板书:鸟)
引导学生从归鸦和雁群及风响虫鸣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男生读,读出悠闲;女生读,读出和谐;齐读,读出情趣。
④抓住火体会冬天与众不同的闲逸与和谐的情趣。(板书:火)
结合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理解生活中洋溢着暖暖的温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闲适与惬意。
设计意图:从四季和情趣入手,真正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中感悟到文章的语言优美与精妙,教学思路与学习思路清晰明了。
三、深入研读,提炼写法
1.过渡:作者之所以能感受这些情趣,是因为她内心有爱,爱生活、爱自然、爱生命。(板书: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板书,你发现了作者注重对景物哪两方面的描写?(静态和动态)
3.小结:写景的文章,抓住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进行描写,可以使文章充满情调而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写法,鼓励学以致用,培养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在体会情趣之后提炼动静结合的写法,更容易让学生自主发现和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有助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2.教师点拨写作方法:段首句做中心句,采用总分结构,描写一个季节的情趣。最好抓住这个季节的动态与静态进行细致描写。(板书:动静结合)
3.结合课后选做题进行读写训练。
4.学生小组内练习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柔和,夏夜的迷人,秋日的悠然,冬季的温馨都是那样的细腻真挚。细细品味,这份溢于言表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感染了你,感动了我。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去享受自然的馈赠,享受生活的情趣吧!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练笔,既是对情感的陶冶,更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
板书设计(略)
21、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筒、篷、缩等14个生字,理解新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3.找出心理描写的地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她叫蕾蕾。
2.蕾蕾得到一件好东西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大家知道雨衣是下雨天穿的。可是蕾蕾一直想穿上它。于是,她就盼呀盼呀。(板书:16.盼)
3.她盼到了吗,穿上新雨衣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每天盼下雨的孩子吗?你想知道她盼望的事情实现了吗?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文章语言富于儿童化和生活化,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我得到了新雨衣
1.我怎么得到了新雨衣,喜欢吗?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蕾蕾得到雨衣后什么心情。
3.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4.小结: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展开,蕾蕾的新雨衣确实很漂亮,如果你们都到了这么美的一件雨衣,是不是也想穿上它,是不是也想让老天快点下雨。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一遍这段课文,画出中心句。(我开始盼着变天。)
2.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蕾蕾不管白天还是黑天,都观察天空。因为她看到白天天上是瓦蓝的,夜晚是满天星斗。)(雨衣好看,但没机会穿。)(埋怨老天总是晴天)
六、教学417自然段,体会盼
(一)抓重点句子,体会蕾蕾的心情。
1. 路旁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嘻嘻地笑是蕾蕾心里认为的,和埋怨老天的时候心情不同。这一次,她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要变天了。)
2. 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雨点打在头上,那就可以穿新雨衣了,这才是最美的事情。)
3. 蕾蕾看见下雨了,兴奋地跑进了楼门。她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蕾蕾找了好几个借口,都被妈妈否定了。)
4. 场景表演。老师当妈妈的角色,指名同学当蕾蕾的角色,表演对话一部分。
(学生评价谈体会,说说蕾蕾的心情。)
5. 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尽管我很不情愿,可是没办法。因为蕾蕾找不出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
6.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鼓点好吸引人,把雨点比喻成鼓点说明雨点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我在急切地盼)
7.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看着看着雨后的景色,蕾蕾又想起了穿雨衣的事情。她太盼了。)
七、课堂小结,做好过度
1. 蕾蕾拥有了那么好看的一件雨衣,所以她一直想穿上它,到大街上去享受雨中的美景。好不容易下雨了,可妈妈又不让出去。蕾蕾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雨点往地上落,不知不觉,她又想象起雨点落在雨衣上的情景。
2. 她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呀?他就这样一直盼着,盼到什么时候才能盼到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
(1)正确读出下面词语
斗篷 浸湿 喧闹 厚墩墩 满满当当 逗引 腥味 理直气壮
筒 缩 疯 甩 酱 唇 蹦
2.看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蕾蕾穿上雨衣后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她的心情怎样。
二、学习最后1821自然段
1.课文哪里描写了图上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2.从这一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讨论探究
(一)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提示: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汇报 这篇课文围绕 选取了多件事例,使我们看见了一个 的儿童形象。)
(二)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
(学生自由说,班内指名汇报,师生点评)
(三)你看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语言浅显易懂,很具生活化和儿童化。2.心理刻画生动逼真)
四、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以下面一句话为中心,写两件事例。
(1)爸爸读书十分专心。
(2)叔叔开车的技术真高!
2.交流,评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3.教师小结: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来写,还要注意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有一件新衣服,你很想穿上它到外面去走一走,可是妈妈却不同意,你会怎样想,把你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22、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下午的第15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步骤安排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入情入境的阅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本文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在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通过自制鱼钩,尽心尽力的照顾三个受伤战士,直至牺牲的故事。这个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通过学习本课,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也能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建设的过程,因而了解学情尤为重要。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由于本文是革命故事,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主旨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写鬓、熬等几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金色鱼钩的由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反复品读,体会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
了解金色鱼钩的由来,体会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这把火。那我将会综合采用引导启发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以及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领会文章主旨,体会到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教法和学法能够有效的结合,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遵循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制订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向学生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共鸣。我会这样说:同学们,这个视频是描写什么呢?对,是描写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现在跟老师一起来学习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吧!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清晰的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读的过程当中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出示生字卡,鬓让学生齐读,摹写。这样能加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3、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金色鱼钩的由来,创设问题、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
4、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我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老师点拨等方法,品析文章重点语句,如:文章的最后为什么会说到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我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桌4人一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出这句话看似写鱼钩,实写老班长,歌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军人的精神,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价值观,以此突破难点。
5、巩固小结。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回顾了全文,使学生感同身受,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握文章的主旨。
6、课后作业。
学生搜集爱国故事,做平常积累。
7、板书设计。(略)
23、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竹节人》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本课是一篇散文,以回忆性的笔触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和理解,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满足的价值观。有效体现了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豁、凛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疙瘩、沮丧、威风凛凛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3.能通过品读文本,联想到自己平时的生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本课也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了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则主要采用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以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话题导入,图片展示竹节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对竹节人的初步感受,为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二)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字读词。
以自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词的方法、收获。解决了易错字词的识记、书写,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再指导重点生字的交流和书写。
(三)了解文章结构。
1.快速朗读课文,完成课后阅读任务。
(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小组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你是怎么阅读课文的?
如:写玩具制作指南,在阅读时重点关注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体会玩具的乐趣,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文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及玩玩具的内容。
3.再读课文,划分段落结构。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们小时候喜欢玩自己做的竹节人。
第二部分(3--7段):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8--19段):主要写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
第四部分(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
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课前导语部分的阅读任务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阅读方法。接着小组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是怎么阅读课文的。让学生交流、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对阅读任务的把握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划分就水到渠成了。
(四)学习第一、二部分。(17段)
1.画出文中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的句子。思考:竹节人是用什么做的?圈出做竹节人的动词。
2.画出17段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分析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
引导学生抓动词体会制作竹节人的乐趣,同时也对解决第一个阅读任务提供指导,深化了阅读方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感受课文生动幽默的语言做好铺垫。
(五)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819段)。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部分(8--19段),思考: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斗竹节人的有趣的情形(8--19段),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但课文中记叙的是几个片段,几个画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构思布局的?(提示:抓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理解,这些内容是随着游戏的欢乐程度一步步写下来的。)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主体部分布局的把握,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应第二个阅读任务,在问题探究中体会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的过程。
2.学习课文第四部分(2029段)。
推敲幽默的语言。
如第22段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中的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出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吸引力与乐趣,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语言,感受游戏的乐趣,同时也是加深学生的体会,学习文章的表达。
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删去?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游戏的有趣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让学生在这一部分的探究中产生共鸣,激起和老师亲近的愿望,为第三个阅读任务的解决做好铺垫。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沉迷于斗竹节人的游戏中,以致于我和同桌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喜爱竹节人的事。表现了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深切留念。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按文章的结构层次展开,层次清晰地提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感知文章表现出的童心童趣。
迷上了竹节人(12)
制作竹节人及玩的地方(37)
竹节人 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快乐(319) 斗竹节人(819)
老师没收了竹节人但偷偷地玩(2029)
童心童趣
24、六年级上册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通过抓住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去体现邱少云那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读过之后,邱少云那高大形象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6、7自然段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品读,进一步地感悟与体会邱少云身上的优秀品质及其英雄形象。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记叙了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课文先交代了这次战斗的目的和采取的方式;再讲我们连潜伏的环境、潜伏的要求及潜伏的情况;然后讲邱少云被烈火包围直至壮烈献身的过程;最后讲战斗的胜利及邱少云留给我的深刻记忆。
课文的重点、难点在第六、七、八自然段。
第六自然段着重说明,在烈火烧身之后,邱少云完全可以自救,别人也可以救他,但这样一来,整个潜伏部队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
第七自然段借助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邱少云在烈火中受着怎样的煎熬,忍受着何等难以忍受的痛苦。
第八自然段正面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伟大壮举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多钟头里,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伪、歼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本课是一篇较易读懂的略读课文,因此,教学本课,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可先让学生按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然后围绕阅读提示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发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后的内心活动和深切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受到的煎熬。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活动,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我想到有办法扑灭邱少云身上的火,但是不能那样做;二是我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的痛苦心情。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真实地描述了我当时的心情。一开始,我担心邱少云这个年轻的战士忍受不了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那样潜伏部队就会暴露目标,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但是,邱少云既没有跳起来,也没有叫起来,他顽强地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煎熬,于是,紧张的心情变为难以言喻的痛苦,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这种心情,最好让学生设想,假如自己就潜伏在离邱少云不远的地方,眼巴巴地看着邱少云被活活烧死,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至于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受到的煎熬,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孩子大多有过偶尔被烫的经历。启发孩子们回忆一下,自己被烫时是怎样一种感受,烫了多长时间;再想象一下,自己被烫一秒、两秒就感到十分疼痛,而且可能就跳起来或叫起来,而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半个多小时却一动不动,这需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3.本课在用词上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没有涉及到,教师可不提及;如涉及到了,可顺便指点一下。如,第七自然段称邱少云这个年轻的战士,而第八自然段称邱少云为这位伟大的战士。前者是因为邱少云还没有经受过长期的严峻的革命战斗的锻炼;后者是因为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再如,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一个比较,既说明了在这个山沟潜伏的可能性,又指出了在这里潜伏的危险性。如果不用这个词修饰,后面叙述的危险处境就无法解释。
4.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从邱少云的目光和表情中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可鼓励同学在课外写一写。也可以让学生在插图旁写上一句话。
5.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理解课文参考。
揳:这里比喻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打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
山坳:山间平地。
胸墙:这里指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伤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四、参考资料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1931年生。1949年12月25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25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同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一等功,并于1953年6月1日授予一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是一米一米烧过来的。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邱少云右面3米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他愿意,只须一滚就可活命。
25、六年级上册6课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6课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
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的,历经二十四天,沈重经过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后,由交通员穿过敌人的封锁区七个县,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报社,很艰辛。作为秋季反扫荡手记之一的通讯《棋盘陀上五个神兵》一气呵成,并于1941年11月5日发表在由邓拓同志担任社长的《晋察冀日报》上,不久,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
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后来,他们边打边撤,沿着崎岖的小路,向棋盘陀攀去。敌人误认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跟踪追击。5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黄昏。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老乡们救起,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5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6、六年级上册第二课丁香结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丁香结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丁香结》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本篇课文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它不但语言优美,而且条理清晰,意蕴丰富。这篇文章共6个自然段,1-3自然段对丁香花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态以及室外三棵白丁香进行了描写,4-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结。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丁香的喜爱和赞美,又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丁香象征的愁怨,抒发了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篇进行阅读教学的典范文本。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内容。但由于阅历有限,还不能完全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不能全面赏析语言。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些都需要老师重点关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字词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语。
2、关键能力:能够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品读关键语句基础上想象画面,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3、必备品格:豁达乐观。
4、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爱上散文,爱上阅读。
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指出,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问题驱动阅读法、点拨法、诵读法。
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有:圈点勾画读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一:导入新课。出示丁香花图片并谈话:同学们,认识这种花吗?这是老师在龙海公园拍的丁香花。这普通的小花让许多文人喜爱,容易让人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哪到底看到丁香花想象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宗璞女士的《丁香结》。(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课堂第一槌就要敲在儿童的心灵上,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感知。让学生独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试着读出情感。2、积累描写丁香颜色的语句。3、试着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
教师提问展示,指导朗读,强调纠正字音,最喜欢的句子。
(比如:缀、襟。比如: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比如:两片雪白、半树银妆、潇洒、积雪、莹白等)
教师明确:作者从丁香生长的环境、开放的姿态、气味、形状、颜色、花蕾等方面描写。(问题和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脚手架,学生就可以借之对文本展开学习。)
环节三:研读讨论。让学生找出描写丁香结的语句进一步研读,展开想象,对课件上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什么是丁香结?丁香结比喻什么?丁香结让作者想到了什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2、本课语言生动优美。在小组内找出喜欢的一两句,说说理解。比如,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该和微雨连在一起。观看插图,反复读这句话,想象一下画面,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关键问题的设置,合作交流,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入。)
环节四:点拨强调。在小组汇报分享基础上,明确两名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展示。教师补充、归纳并强调。
1、丁香结其实就是小花苞。想到了描写丁香的诗句、丁香象征愁怨、忧伤、不顺心。生命中需要结,否则生命太平淡了。丁香花年年有,人生常有愁怨和不顺心事,要豁达。
2、比喻写法,雨中的丁香模糊、色彩美好。
环节五:拓展练习。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在今后生活中你怎样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不顺心事?写一个100字左右小片段。
环节六:课堂小结。先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阅读收获。然后教师强调:同学们,一朵朵普通的丁香花,滋润了作者的生活。一个个小小的丁香结,让作者领悟到人生要豁达。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最后说一下板书设计。
板书:2、丁香结
赏花:颜色、气味、形状
悟花:小花苞愁怨 比喻
有结就会不平淡 豁达
27、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京剧趣谈》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中国国剧京剧中的奥秘马鞭亮相,从中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借助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京剧奥秘中的趣,这正是京剧的博大精深所在。鼓励学生搜集具有艺术特色的戏剧,并进行对比阅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京剧片段)激趣:同学们,你们能猜猜这是哪一种戏剧吗?
预设:京剧,听到了锣鼓声。
2.是的,看来同学们对京剧有些了解,那你们还能深入地说一说吗?
预设:
生1:我知道京剧中的人物分类:生、旦、净、末、丑。
生2:我知道脸谱知识,红色代表忠贞,比如关羽。黑色代表正直,比如包公。
3.导入:同学们对京剧的知识了解得真多,但是听说过马鞭与亮相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京剧趣谈》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京剧音频引入新课,将了解的相关资料与同伴分享,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检查读文情况。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读通文字,读懂文义,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作好批注。
3.学生汇报。
预设:这篇文章介绍了京剧中的马鞭与亮相,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4.你觉得哪部分的内容最吸引你?
图片 把阅读引向深入,促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透彻地理解马鞭和亮相的意义。
预设:
生1:马鞭这一部分内容是我喜欢的,想深入了解一下京剧中马鞭有怎样的作用。
生2:我想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亮相与京剧中的亮相有啥不同?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阅读期待的课堂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获得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四、思维导图,梳理内容
1.文章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呢?作者又是怎样表达京剧的艺术魅力的呢?
2.学生默读课文,运用喜欢的方式写下京剧的趣。
图片 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体会京剧的艺术魅力。
3.同学互相分享交流,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略)
28、六年级上册21课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21课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认真地侍弄土地:仔细地翻地,来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三、说教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痒抓抓 蹚坏 闺女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