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十首小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古诗词推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1首、孤山梅后(宋代-顾逢)
晴雪白漫漫,山中几树残。
但知开处好,谁向落时看。
影不随流水,香犹在曲阑。
飞来如靖鹤,相对立前滩。
第2首、挽玩梅梁处士(宋代-邓林)
薤露声初咽,梅花玩已荒。鹤遗华表恨,天减户微光。
种德根株茂,承家胤嗣昌。高名垂不朽,太史有铭章。
第3首、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宋代-范仲淹)
百花争早孰过梅,天与芳时岂待催。
莫惜黄金置清赏,隔年春色为君开。
第4首、过涉园问季林疾遣作早梅诗四首 其三(明代-王夫之)
江南塞北总阑珊,幽谷嫣然一破颜。无数明玑垂屋角,牵萝何必卖珠还。
第5首、得晴欲过江访梅已忽病作天亦复阴怅然有赋(宋代-赵蕃)
立春数日间,梅花未多睹。
书窗有折枝,每浸则微吐。
残编宵未眠,犯酒朝自举。
时闻递幽香,似接谭妙语。
林园何人家,厥地非容与。
曾知将军祠,老木瞰江浒。
时中几及之,欲往遭雪阻。
莫要居士曲,但费先生楮。
前朝得霜霁,决意唤鸣櫨。
肩舆已出门,邂逅谒吾侣。
忽焉头岑岑,归卧更侵膂。
或者瘧为崇,又意瘴莫御。
杯铛且弃置,药饵事煎煮。
岂唯病独然,阴云重弥宇。
羲之嗜山水,誓墓不自许。
涪翁访岑公,亦叹连朝雨。
世人肆贪求,妄意辄簪组。
宁知一笑适,亦自有从拒。
天云会当开,我病亦应愈。
但恐梅之花,蹁跹如化羽。
第6首、梅【近现代:秋瑾】
本是瑶台第一枝,谪来尘世具芳姿。如何不遇林和靖?飘泊天涯更水涯。
第7首、病后访梅九绝 其五【宋代:刘克庄】
老子无粮可禦冬,强鸣饥吻和寒蛩。舍南舍北花如雪,止咽清香饱杀侬。
第8首、堂后梅【宋代:王遂】
阿母亲栽白玉堂,分明雪色变青黄。
不须徙倚横枝看,留作江南第一香。
第9首、寄周还梅中秘【明代:谢长文】
闻作凤池客,拜官殊少年。看花帝城月,珥笔御炉烟。
道谊襟期在,文心锦绣传。思君望北斗,杳杳紫微天。
第10首、和梅花百咏诗 其九 忆梅【明代:王夫之】
先春不得待春阑,渺渺西洲欲见难。唯有梨花赊剩粉,黄昏烟雨殢人看。
第11首、除夕携演春乐部过张伯起幼于昆仲园亭把玩腊梅残菊席上同赋三首 其二【明代:邓云霄】
汉殿迎年催赐衣,幽人犹自把寒枝。携来彭泽先生酒,同和扬州水部诗。
春入池塘惊晓梦,歌翻子夜倚吴儿。巡檐欲写东篱意,冉冉孤芳可赠谁。
第12首、菩萨蛮 咏腊梅【清代:宗婉】
纵横老干苍如铁。因何乱点黄金屑。看到素心开。
黄金买不来。
道妆相似否。更比梅花瘦。一事不如梅,天寒有鹤陪。
第13首、梅蒸滋甚因怀湖上二首 其二【宋代:朱淑真】
云暗湖光雨四垂,珠玑万斛撒琉璃。紫苔阶面寒声急,有甚心情更赋诗。
第14首、题梅友吟稿二首 其二【朝代:宋代|作者:萧立之】
出处间关似少陵,流离颠沛得诗成。
一编窗下秋风夜,中有蜀江涛浪声。
第15首、妙寂院访梅【朝代:宋代|作者:陈宓】
山寒尽日少人知,调鼎风流却在兹。
但得此君为益友,不嫌青女妒妍姿。
应愁我辈来何晚,岂共春风别有私。
不忍折枝飞减玉,留看小雨弄黄时。
第16首、梅 其一【朝代:宋代|作者:张镃】
群玉山头昨梦归,占祥获应必无疑。
今朝暂歇抄书课,急为寒梅办早诗。
第17首、寄梅臞【朝代:宋代|作者:胡仲参】
别去忽经旬,春风阅二分。
几番吟对雨,独自暗思君。
客里加频病,愁边骇近闻。
倚栏商不得,心目乱于云。
第18首、和答斯远因梅见属三首 其三【朝代:宋代|作者:赵蕃】
君行过海门,惟复仍旧里。
友朋不易得,相与况能尔。
独念吾家侄,无由从夫子。
第19首、感梅【朝代:宋代|作者:赵时韶】
清清白白天然态,皎皎翘翘玉立身。
雪虐霜饕千万变,此花到底是全人。
第20首、探梅【朝代:宋代|作者:赵蕃】
石上生梅老未枯,着花虽少更敷腴。
要须邻老深调护,莫遣儿童纵牧刍。
第21首、梅【朝代:宋代|作者:郑清之】
粉面芳心碧玉裳,特来宛作故山香。
征途不觉春如许,更问兰芽几寸长。
第22首、和虞沧江赋梅 其八【朝代:宋代|作者:吴泳】
交花煜煜露生香,一味清来浣我肠。
文字语言今落去,聊吹别调作醒狂。
第23首、和落梅【朝代:宋代|作者:陈杰】
离离玉立已无多,颜色相于冷不阿。
一种东风自根极,铜鞮最后谪仙歌。
第24首、郑顾道惠腊梅二首 其一【朝代:宋代|作者:王洋】
一种佳名两字猜,蜜脾融液腊中开。
雪花不敢迷真色,风格都缘不是梅。
第25首、腊月二十八日与知宗提举分岁郡中啜茶于北楼赏梅于忠献堂知宗即席有诗次韵并简提舶【朝代:宋代|作者:王十朋】
老病踰年卧晋江,耽诗性癖未能降。
园林牢落梅经眼,岁月峥嵘酒满缸。
堂上焚香敬勋德,楼头回首念家乡。
黄甘未拜萧嵩赐,乡味分珍谩一双。
第26首、感梅属周文显二首 其二【朝代:宋代|作者:赵蕃】
玉薄冰轻不自持,可能当此恶风吹。
要知此物坚牢质,不比渠侬耎脆姿。
第27首、题马远画梅四幅 其二【朝代:宋代|作者:杨娃】
铢衣翠盖映朱颜,未识何年入帝关。
默被画工传写得,至今犹似在衡山。